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众所周知,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对于明清印象都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那么我们抛开中国人固有的观念,从西方学者的第三方角度来看呢?西方学者眼里的明清(中晚期),却近乎一面倒的捧明贬清。在大明朝自16世纪以来,欧洲传教士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在他们的笔下,对明朝几乎是全面称赞,在建筑、造船、农业、印刷、手工业规模和技术等诸多方面,都让欧洲人惊叹不已。比如手工业规模上,「”仅在常州城及附属广大
众所周知,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对于明清印象都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那么我们抛开中国人固有的观念,从西方学者的第三方角度来看呢? 西方学者眼里的明清(中晚期),却近乎一面倒的捧明贬清。在大明朝 自16世纪以来,欧洲传教士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在他们的笔下,对明朝几乎是全面称赞,在建筑、造船、农业、印刷、手工业规模和技术等诸多方面,都让欧洲人惊叹不已。比如手工业规模上,「 ”仅在常州城及附属广大地区,就有20万台织布机”,别说是当时欧洲人了,即便后来的康乾盛世,也达不到这一规模。
「 ”我想中国是举世无双的,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描述的国家我想在明朝就实现了。” 1582年,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来他在《中国扎记》中描述了明朝物产丰富,百姓衣着华丽,行为举止彬彬有礼,精神面貌上表现出自信等。更为重要的是,利玛窦认为明朝就是《理想国》,这是欧洲人对明朝的至高评价。他在《中国扎记》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明朝:「 ”这里物产极大丰富,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丽,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 1585年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出版,并在16世纪末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兰文等七种文字,共发行46版。该书是16世纪有关中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概况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著述,其实从这中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欧洲人对中国有多么推崇。其中载道: 「 ”这个国家的男女都有很好的体质,匀称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们大都脸宽,小眼睛,扁鼻子,胡子稀少,但也有人有大眼睛和大胡子的,脸孔很均匀。” 「 ”他们第一是极其清洁,不仅在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
他们通常在街上设有三四处必需的或公共的休歇处,布置很好,因此忙于公务的人不会把街道弄脏,并且从那里得到供给,类似的法子通行全国所有的道路。有些城市的街道可通航,如同意大利的威尼斯。” 「 ”全国的大道是已知修筑的最好和最佳的,它们十分平坦,哪怕在山上,并且是靠劳力和锄头开出来的,用砖头和石块维护。……在福州城,正对着国王大税收馆的馆宅,有一座塔,根据那些看见的人的肯定,超过了罗马任何建筑,他树立在40个柱子上,每根柱就是一方石头,又大又高。
” 除此之外还有在中国生活了整整20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写的《大中国志》一书,「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羨,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一个超越了其他民族的种族,依然能勇敢的自称不如,其实这才是大国风范,这才是泱泱中华的气度,而不是不如别人还要自甘堕落和封闭,其实这就可以看出和我大清的差距来了,有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在那个时候骄傲是透在骨子里的,我们不介意对别人优秀的地方进行赞叹,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不如对方了。
那么到了大清呢? 然而,西方学者对清朝的评价,却呈现出另一个极端,尤其是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访华笔记,揭开了大清帝国身上伪装的华丽外衣。「 ”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这是西方学者的亲身经历,他们所记载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18世纪欧洲的「 ”清朝热”,很多属于臆想,其实与其说是清朝热,不如说是欧洲人对明朝时传教士笔下的中国热. 但是等到他们来了以后才发现原来传教士笔下的理想国已经变成了野兽的牧场。
让人遗憾的是,一直领先了世界2000余年的中国,却在最后一个王朝,被曾经茹毛饮血的「 ”蛮夷”给彻底超越了。不仅如此,这一超越还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至今回想起来依然痛彻心扉。而到了今天,几十年来中国的历史学界一直在做一件事:贬明扬清。明朝被描绘成一个君昏臣贪,社会 ... ,文化和科技堕落的朝代。
而清朝的「 ”康雍乾盛世”被一再提起,讽刺之极啊。历史学家不顾清朝终其统治也未达到明朝社会文化、经济成就的事实,对无知的学生和民众灌输被歪曲的历史内容。(喜欢竹简文章的朋友可以猛戳关注,欢迎大家多多转发和评论)。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