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中国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起义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三桂先接受招抚,后闻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并闻家属被拘,遂归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李自成牺牲,余部由刘宗敏、李过率领南下,联明御清。
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起义,中国明末清初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人。李自成起义十六年岁末,张献忠决计入川建立基业,遂率军打进四川。张献忠在四川严厉镇压横暴地方的官绅和地主,但措施过激,波及面过宽。起义军内部则严格约束士卒,不许淫掠。献忠占据四川时期,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已在清军进攻下逐渐败亡。献忠率军迎击,至西充的凤凰山,清兵猝至,因疏于防备,未及战斗,献忠被清兵射死,起义军大败。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在中国清代兴起和明代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抚顺之战明清战争中的首次大战。这两次战争也称抚清之战。萨尔浒之战,明朝文武将吏死300余人,军士死4.58万余人,在这次战争中,明廷调集了全国的兵力物力,期望摧毁后金。这次战争,是明清战争以来明朝第一次获得巨大胜利。入口之战皇太极决心同明朝争夺全国统治权。清军掠夺人畜18万。率先逃走的明军遭清军埋伏,一败涂地。
南明 南明,中国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权的统称。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隆武政权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崇祯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剃发令 清在关外时,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归顺或被掳去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二年五月清兵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南明清廷乃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剃发令的颁布及强制执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触发了江南地区江阴、嘉定、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
圈地令 圈地令,,清朝入关后为掠夺土地而颁布的命令。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四年、八年清...又两次颁布圈地令。圈地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
逃人法 清入关前,为了制止农奴逃亡,就已陆续制定惩处逃人的法令。入关后,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清廷进一步制定极其残酷的逃人法。逃人法的严厉执行,在满、汉统治阶级内部引起激烈争论。一部分汉族官吏反对严惩窝主的刑律,要求修改逃人法。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族王公亲贵的利益,最初态度顽固,坚持逃人法。但用逃人法加强对一般旗人控制的企图并没有实现。
迁海令 迁海令,中国清初为孤立与瓦解东南沿海以郑成功为首的抗清力量而颁布的法令。为了最后消灭其反抗力量,清廷以坚壁清野之法困之,发布迁海令,强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迁海令的实行,使农业、渔业、手工业及海外贸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残。其间曾不断发生激烈的反迁海斗争。康熙四年,郑成功死,威胁减轻,迁海禁令略见放松。
四大臣辅政 四大臣辅政,中国清代康熙初年,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受顾命奉幼帝玄烨(康熙帝)嗣承大统,为辅政大臣,史称四大臣辅政时期。四大臣执政初始,尚能齐心合力,基本上遵照顺治帝制定的方针,继续完成统一中国的战争。四大臣面对百废待兴的局势,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安插流民,奖励垦荒,施行赈济蠲免政策,以苏民生。从康熙五年始,四大臣之间的争斗日益激化。四大臣辅政时期结束。
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中国清代乾隆时期的10次重大...行动。为乾隆帝自我夸耀之词。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再次侵入...。廓尔喀军受挫,乃请降。当清兵凯旋之际,三藩乾隆帝欣然回忆他即位后57年间在边疆地区建立的10大武功。因作《十全记》以纪其事。乾隆帝并因此自称十全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