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年底,内部出现分歧,捻军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湘军 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大量裁撤直系部队,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湘军从起初保卫家园的目的上升为平天下为己任,维护社会安定。湘军长期缺乏稳定的饷源,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称“水师、鲍营、义渠各营尚欠十二三万两”,只得纵容官兵掠夺财物,以维系军心,在攻
淮军 淮军成立时有6,500人。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当时主张办洋务的一批贵族和官僚,被称为洋务派。发展工业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工业为主要任务。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然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再次挑起战争。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镇南关大捷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法战争至此停止。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的胜利成果被葬送。
中日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丰岛战役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清朝将李昰应逮捕,囚禁于中国保定,1885年获释。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中法战争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战争过程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同文馆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同文馆初设英文馆,1863~1897年先后增设法文、俄文、算学、化学、布(德)文、天文、格致、东(日)文等馆。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学专门学校。
清流派 清流派,中国清末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同文馆清流派曾繁衍为前后两代。前清流多北方人,称北派;后清流多南方人,称南派。前清流除要求改革弊政外,尤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从80年代末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夕,一部分坚决主张抵抗日本侵略并反对当时弊政的言官和名士,纷纷投靠户部尚书翁同龢门下,形成后清流派。中日甲午战争后期,随着帝党的失败,清流派人物或遭革职,或离京南下,不久便不复存在。
强学会 强学会,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11月中旬,强学会成立。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当月,上海强学会成立,拟定章程,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严禁。“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便违失原旨。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南学会 南学会,中国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于湖南讲求新学的团体。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等“思保湖南的独立”,使南中国“可以不亡”,遂组织该会。它既与时务学堂相表里,又有《湘报》配合宣传,思想甚为活跃,强学会影响也相当广泛,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南学会讲求“西学”、“合群”言强,遭到封建势力的诋毁和破坏,成立3个月即行中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