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明 “望诸君”玉印

[专家点评]明“望诸君”玉印“望诸君”玉印,明,印面2.05×2.1厘米,通高1.9厘米。印白玉质地,兽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望诸君”三字。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诸君”本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封君,名乐毅。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即有矛盾,继位后疑忌乐毅,派骑劫替换他为将。乐毅恐被加害而逃往赵国,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专家点评] 明 黑漆嵌螺钿龙戏珠纹香几

[专家点评]明黑漆嵌螺钿龙戏珠纹香几香几高82厘米,面径38厘米,黑漆表里。海棠式几面,鹤腿象鼻式足,落在须弥座式几座上。几面嵌螺钿彩绘单龙戏珠,周边饰折枝花卉纹。边缘沿板均开光,描彩折枝花纹。束腰上浅浮雕如意云头纹,上彩绘折枝花纹。腿上部嵌螺钿彩绘龙戏珠纹,下部彩绘折枝花纹。座面圆形开光内绘鱼藻纹,外圈饰折枝花。腿牙内侧刀刻“大明宣德年制”款。明代有室内焚香的习俗,香几为承置香炉的家具。

[专家点评] 汉 绿釉磨房

[专家点评]汉绿釉磨房汉绿釉磨房(背面)汉绿釉磨房(侧面)汉绿釉磨房(侧面)汉绿釉磨房(细部)汉绿釉磨房(底足)汉绿釉磨房(细部)此件藏品高16.5厘米,长21.5厘米,宽15.2厘米。方形结构,满绿釉,泛银光,瓦顶,一面敞开,可见磨房内的踳臼及碾盘。汉代时候盛行厚葬,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真实情况的器物得以保存下来,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专家点评] 西晋 越窑系青釉烛灯

[专家点评]西晋越窑系青釉烛灯西晋越窑系青釉烛灯(另面)西晋越窑系青釉烛灯(另面)西晋越窑系青釉烛灯(另面)西晋越窑系青釉烛灯(底足)西晋越窑系青釉烛灯(细部)西晋越窑系青釉烛灯(细部)此烛灯底座为一圆形托盘,中有柱,双面对称安有一对兰花型托和套环,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但青绿可人。汉晋时期,蜡烛为奢侈品,通常为宫廷及官宦人家使用。

[专家点评] 清雍正 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

[专家点评]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侧面)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侧面)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侧面)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口沿)6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里内)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底足)清雍正景德镇窑米黄釉笔洗(足)这件雍正米黄釉笔洗,连座高15.3厘米,洗高10.1厘米,口径9.6厘米。器内施透明亮清釉,釉色坚至,泛鸭蛋青,器内有鸡爪纹,为清雍正时物。

[专家点评] 北宋 蓬莱洮河石砚

[专家点评]北宋蓬莱洮河石砚蓬莱洮河石砚长30.3厘米,宽22.3厘米,高6.6厘米。洮砚的出现,从各方面资料看,当在宋代。其形制、雕刻风格因时因地也各有特点。这方蓬莱砚藏于日本,有苏轼款。砚上半部刻重山叠嶂,中有殿阁,上有“蓬莱山”篆书横额,池边饰以波纹及二龙戏珠图案。砚背以波纹为底纹,中间刻龟负石碑。石色浅绿,形制古朴。

[专家点评] 北宋 景德镇窑白釉盘口梅瓶

[专家点评]北宋景德镇窑白釉盘口梅瓶北宋景德镇窑白釉盘口梅瓶(另面)北宋景德镇窑白釉盘口梅瓶(另面)北宋景德镇窑白釉盘口梅瓶(俯视)北宋景德镇窑白釉盘口梅瓶(底足)这件北宋景德镇窑白釉盘口梅瓶,高27.3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8.1厘米。盘口,束颈,丰肩,器身修长,圈足,一体拉坯成型,底足为挖出。通体施白釉,仅圈足内无釉,釉层细腻,胎质坚致,为景德镇窑产品。

[专家点评] 清郑燮 行书五言轴

[专家点评]清郑燮行书五言轴此为郑燮的“行书五言轴”。充分夸张字形的形态和重心变化的行书轴为郑板桥的行书五言诗,书作于清乾隆癸未年,是其晚年之作。虽是信笔挥洒,却落落自然。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的诗清新纯朴,发自内心真情实感。而书法更是出规入矩,融篆、隶、楷、行各体于一炉,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技巧熟练,面目奇异,在书坛上独树一帜。因而成为清代书坛上最有个性和真情的书法家。

[专家点评] 南宋法常 观音像

[专家点评]南宋法常观音像观音像(细部)此为法常的《观音像》,纵约173厘米,横99厘米。此图中的主角,曾被日本美术史家矢代幸雄誉为“幽婉的梦幻般的白衣观音”,端坐于溪边的岩石上,神态端庄,作冥思状。观音慈眉善目,表情安祥,令人肃然起敬。法常为南宋画家。法常是名僧,俗称李(一说薛),号牧溪,生卒年未见记载。其作品大部分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绘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点评] 晋 青釉镂空熏炉

[专家点评]晋青釉镂空熏炉晋青釉镂空熏炉(另面)晋青釉镂空熏炉(另面)晋青釉镂空熏炉(口沿)晋青釉镂空熏炉(底足)晋青釉镂空熏炉(里内)晋青釉镂空熏炉(足)这件晋代青釉镂空熏炉,高8.3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8.6厘米。束口,有双耳,圆腹,平底。腹部透空供通风,为熏炉之一种。釉层薄,颜色不均匀,仍然带有原始青瓷的味道,是西晋时期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