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教之间铸剑为犁”,中世纪维京民族基督教化背后有哪些史话?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被称为“维京人”的斯堪的纳维亚民族从公元793年起正式踏上历史舞台,成为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陆不可小觑的一方势力。他们秉承着原始的多神教的信条,以大神奥丁的名义,从泰晤士河口一路烧...到爱尔兰的都柏林,再沿塞纳河南下、直捣巴黎,甚至令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都不得不交出贡金。但就在这肆虐基督教世界的血腥之路上,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文化与信仰也被基督教世界所影响了。在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

神长啥样儿?关于耶稣的8个事实

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人之一,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他的生活知之甚少。本周三(2019年12月25日),超过20亿基督徒将庆祝耶稣基督生日。虽然没有科学的...知道是否发生在基督教的核心超自然事件,历史学家已经建立了一些关于他的生活的事实。从他出生到被罗马人处死,这里有关于历史上耶稣的八个事实。他出生在马槽里?大多数历史学家相信耶稣是一个真正的人。为了检验圣经的真实性,历史学家通常会将基督教对耶

明清传教士怎么说服中国人信耶稣?学者揭露他们“聪明话术”!儒家故事竟也能用来谈基督

当基督宗教遇上儒学基督宗教的传教士抵达中国后,是如何和在地的主流思想──儒学对话,展开中西文化交流呢?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吕妙芬所长,考察17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汉语基督宗教文献,从中发现“耶稣的形象”随着“时代思潮”变化的有趣现象。传教士“远游”、“无后”怎算孝?晚明时期,远赴中国的传教士首要面对的就是儒家五伦、孝道文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当时的华人而言,这些传教士远离家乡父母、

史话0 72 盲人信徒温旺遭 ...

甘为霖牧师撰「台湾省布教之成功」也揭开了另一件与吴志高有关之事件,就是温旺的遭...。章兴恨信徒之告状,就声言复仇,而其目标放在温旺,因为温旺为信徒同僚耍求公道最力。一行在其回程,到了牛稠埔头,遇到7、8个匪徒由章兴率领,匪徒就挥刀斩茂春到其失去知觉,后温木之头及肩,最后凶...温旺致死。6日后信徒们在远离凶...现场数哩外找到温旺之尸,头盖受击伤,全身有伤痕,身上有6元。

史话266 陈长流陈能及其裔

陈火,又名荣辉是其中之一,陈火有兄陈长流、弟陈能亦属早期受洗者之群,不过其正确受洗日期待考。陈能有子陈复礼、陈信章及陈约翰。长女陈面适萧乐善牧师;被陈清义收养之女陈碧云适吴天命牧师,而吴忆清牧师即其出。我对此系所知不多,陈长流长子陈添贵是牛津学堂首届入学生18名之一,曾任传道师[参见《教会史话》586陈添贵传道及后裔]。陈添贵长女陈罗米适余约全长老,而陈罗甲适江深渊。

史话234 廿为霖首次访大社

足足走了80英哩路后,17日中午左右,抵达大社的教会。参见《教会史话》221),他们极为这一次的访问而高兴。「问道理」,在大社遇到的困难,就比我们在南部平埔族人所作的大得多。甘牧师和德医生于礼拜日在大社主持礼拜之后,翌晨前往大社北方12英哩的内社,并于礼拜日(廿七日)在内社施洗13名,同日回到大社施洗女2名。

史话233 汪培英牧师的药方

汪乃文回忆述说:家父的客人,为请教药方或求医治病症而来者居多。「牧师汪培英百岁纪念集」,除载乃文的「父亲的民间药」,有兵文受撰「神妙的药方」、康嘉音撰「药到见效」感谢汪牧师之药方,也收录汪乃文辑「父亲的民间药抄」等。为促快速的复原,汪牧师还教他把脚底后部开口,让淤血流出,再加以敷药。

史话232 马偕谈述本地医生

习惯于西方医疗的洋人,对台湾省本地医生有何认识?在1895年刊行的「传道记」里,他说:不要以为台湾省没有医生,此地有许多医生,纵使其医术并非科学的,但确实有趣,且具研究价值。本地医生把疾病分成内外科,而鲜有一人兼治两科者。而一般认为内科医生治神祕的内脏器官,所以较专医体外打伤的外科医生略胜一筹受尊重。医生执笔开药方,病家拿药方到药房去购药。

史话231 万大卫的医务报告

历年中国海关报告里,常载有医务报告,是要解明各口卫生医疗的最好资料。以下仅摘译录万大卫医生所撰1871年4月1日至9月30日间打狗及台湾省府医务报告。来泊于打狗港的洋船有50艘,每般平均12个船员也是服务的对象。在港所得的病有周期性疟疾6例、下痢9例、赤痢2例、急性风溼症1例。在《教会史话》,我不拟将这些医务报告一一述说;若您是医学史的学徒,请不要忽略这些重要史料!

史话203 福音传到台湾省中部

潘德成撰「教会的来历—彰化县」,载于「台南府城教会报」第160期,是值得留意的一篇福音传到台湾省中部的报导。于是于1871年4月间,马医生就决定派传道师到埔社。4月10日李豹受马医生派到大社,停留2周,社民要久留他,但所受之命是前往埔社,只好返回府城请示。李豹于5月8日再抵大社,5月11日由总通事寄批托埔社数十人保护下抵埔社。1872年分设大浦及牛困山的聚会,同年3月李庥来北路巡视,首次入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