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

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陈友谅阵亡之后,其部下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勇认为,传统历史文献中存在诸多故意歪曲丑化陈友谅形象的现象:如制造朱元璋以弱胜强的印象,将陈友谅的主要功绩忽略不计;附会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权神授;夸大个别细节,塑造陈友谅失败形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后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有失偏颇。

张士诚

张士诚,中国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十四年正月,据高邮,称诚王,建国大周,改元天祐。由于临阵易将,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出击,大获全胜。后张士诚渡江南下,与朱元璋开战,陈友谅张士诚败,投降元廷,封为太尉。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不再输粮至大都。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灭陈友谅汉政权后,开始全面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自缢死。

方国珍

方国珍,中国元末割据浙东的武装首领。元廷命江浙行省发兵征讨,方国珍受元招降。士诚降元,国珍罢兵,据有庆元、温、台等地。十八年底,朱元璋克婺州,遣使招降方国珍。次年,方国珍降,张士诚朱元璋授其为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国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职,并于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九月,朱元璋出兵攻方国珍。

明玉珍

1366年2月,明玉珍病逝,享年36岁,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其子明升继位。四月,兵至铜锣峡,行省右丞相连夜逃离,参政出战被擒,明玉珍占领重庆。明玉珍占领重庆6年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睿陵明玉珍死后,各种文献皆记“葬江北”或“葬于江水之北”,陵曰永昌。1982年3月30日,位于重庆江北城上横街洗布塘的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在基建工程中发现明玉珍墓,史称睿陵。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暠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胡惟庸被...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郭桓案

郭桓案,中国明太祖朱元璋严惩户部侍郎郭桓等吞盗官粮的重大案件。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告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共同舞弊,吞盗官粮。于是,赵瑁等皆弃市,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于是引起许多地主官僚的不满,纷纷指斥、攻击告发处理此案的御史和法官。为防止矛盾扩大,明太祖乃手诏公布郭桓等人罪状,而将原审法官右审刑吴庸等处磔刑,以平众怨。

空印案

空印案,中国明代初期朱元璋严惩地方计吏预持空白官印帐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帐册,遇有部驳,蓝玉案随时填用。该空白帐册盖有骑缝印,不做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

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中国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空印案并有犯禁忌之语。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61名,是为夏榜。因所录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这就是“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后,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永乐迁都

永乐迁都,中国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靖难之役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