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耕

耦耕,二人并耕。后亦泛指农事或务农。

钱布

钱布,中国战国时铜币的称谓。文献中也称刀布、钱币、刀币、布泉、金钱等。从秦简来看,在铜币取代麻布之后,人们仍惯于把铜币称为布。但各国所用之钱,形状不一。在晋、周一带通行铲形币,后人称之为布。平首布的两足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其使用时间长,通行地区也较空首布广泛,三晋的平首布往往分成大小三品或两品。约和平首布同时或略晚,在三晋和周又出现了圆钱,其孔为圆形。农业中,雇主给雇工钱布作为劳动报酬。

奴隶

奴隶,奴隶社会中的主要生产者。在奴隶社会,奴隶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受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奴隶制始于夏代。商代称奴隶为畜民。奴隶中皂管舆,舆管隶,钱布隶管僚,僚管仆,仆管台,台是奴隶中最低的一级。奴隶的额上打有烙印,作为奴隶主财产的标志。商代奴隶主在祭祀天地祖先时,用奴隶作祭品献诸神灵。

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中国王莽新朝对6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始建国元年起,先后公布施行,合称六筦,也称五均六筦。推行五均六筦措施后,大商人与地方...、豪民富户狼狈为奸,盘剥百姓。广大中小工商业者乃至居民均受其害。结果工商业遭到极大的破坏,五均六筦成了对人民的暴政。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三年才准备废除,第二年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王田私属

王田私属,中国汉代王莽改制时以诏令形式规定的对全国耕地和奴婢所加的名称。新莽代汉,托古改制,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下诏,宣布将天下田改名曰王田,奴婢曰私属,都不准买卖。新莽的这一措施,五均六筦意在缓和土地兼并和防止农民奴隶化。新莽只好在始建国四年下令买卖土地、奴婢不再治罪,承认了这项改革尝试的失败。地皇三年新莽崩溃前夕,最后废除了关于王田、私属的法令。

白渠

白渠西起自池阳谷口郑国渠南岸,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王田私属东汉迁都洛阳后,白渠一度废弃,直至十六国时前秦以关中为根据地时,苻坚方组织农工对白渠加以整修。乾隆之后,白渠减小为今龙洞渠,散归各县管理。此后白渠不再见诸史书。

灵渠

1988年,灵渠由...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岭南,命监察御史史禄修筑灵渠。为了解决灵渠浅、狭、曲、急的问题,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砌筑有半圆形的陡堤,称“陡门”,用来提高水位,使船只可以通行无阻。灵渠的陡门是船闸的原始形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解放后又经过多次的修葺,使灵渠成为兴安重要的农田灌溉河道。

更赋

更赋,中国由更卒之役的代役钱转化而来的一种赋税。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服徭役,共有3种,即正卒、戍边、更卒。因役人轮番服役,所以称为更,役人称为更卒。实际上,尤其在汉武帝以后,人们都不大肯亲践更卒之役,而愿意出钱了事,或是地方官府不愿役人亲身践役而强令他出钱代役,于是这笔代役钱就逐渐转变成为类似人丁税的一种赋税了。

五铢钱

五铢钱,中国古铜币。汉武帝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铸有篆字“五铢”二字。汉初允许私铸,“钱益多而轻”,币制混乱。五铢钱轻重适宜,量足成色好,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此后至隋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

黔首

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