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统府所在地汉府街地名是怎么来的?

据说朱元璋还给了陈理一个府邸,让他住在如今南京长江路边上的汉府街。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任汉王的命运。今天我们看到在汉府街煦园一带的建筑,据说不少就是那时候保留下来的,就连“煦园”的名字也是因为朱高煦建造而得来的。>>南京汉府街汉王的命运大致如此,不过当过汉王的陈理后来总算还得了个善终,迁徙到朝鲜,客死异国。

朱元璋3次亲征“大汉国”武昌围城战与陈理投降――1364年

>>大约经过半个月的休养生息,到了九月十六日,朱元璋再次集结队伍,统帅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和胡廷瑞等将领,带领一大批将士,开始第二次亲征“大汉国”。二月初一,在做了一些简单准备后,他开始了第三次亲征“大汉国”。老罗说起了朱元璋,说起了他的劝降优惠政策及其诺言,陈理最终被说动了,答应投降。朱元璋十分“仁慈”地上前扶起陈理,接受了投降。历时6个月的武昌围城战至此结束。

张子明讨救兵反倒成了满身是箭的“刺猬”

朱文正派的这个求援特使叫张子明,是个领兵千户。张子明听明白了,讨救兵无望,那怎么办呢?张子明“答应”了,但陈友谅还要求他:“待到了洪都城外,向城内大喊,救兵不来了,你们快点投降吧!”张子明连声地应允说好。没想到张子明张嘴便喊:“弟兄们!好好地守城!咱们的救兵很快就要到了!”话音刚落,说时迟那时快,万箭齐发,顿时张子明全身插满了箭,几乎一点空隙也没有。

鄱阳湖大战――中世纪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1363.7~8

众人竭力抢救,事实上也并无大碍,但迷信十足的朱元璋却觉得很不吉利,命令冯国胜立即返回应天,不用上前线了。>>出行的第10天即七月十六日,朱元璋队伍来到了长江与鄱阳湖交界处的湖口。可当他们从洪都撤退且开始东向行军时,鄱阳湖里迎面而来的恰好是自己的宿敌朱元璋军。>>七月二十日,两军相遇康郎山,当时陈友谅的汉军大约有60万,船大且处于上流。朱元璋见状,急忙命令援军赶赴过去救援。

朱文正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方式,率领将士们死守洪都城

换句话来说,朱文正在当时朱元璋政权中算得上是一员久经沙场的年轻“老将”了。嗨,600年前的这种联产承包责任...战方式还真管用,纵使陈友谅下再大的力气,洪都城还是岿然不动,陈军将士拼死拼活拼了好长一段时间,却仍然只能在洪都城外打转。尽管后来朱文正也亲自上阵了,但洪都城的将士却还是越打越少。

85天龙兴府(洪都)生死大争夺

陈友谅的这支船队可以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师舰队。不知造化弄人还是人自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群雄争霸节骨眼上,这位“大汉国”皇帝居然又一次严重犯错了:不打应天府而去攻打龙兴府,真让人费解啊!陈友谅是个十分迷信的人,认为如果在攻打应天之前先攻下龙兴府,则预示他的一统天下大业就会成功。>>龙凤九年四月下旬,陈友谅统帅的大军到达龙兴府即洪都。

朱元璋接连犯下两大错误:安丰救主、庐州“恋战”――错!错!错!

朱元璋听到北方红巾军危在旦夕,几乎不加考虑地表态:救!然而朱元璋却不听,说:“安丰一旦真的给攻破,张士诚的势力岂不强大了,我们不能不救!”朱元璋命令手下人铆足劲,与吕珍军展开了大战,三战三捷。朱元璋随即领兵进入安丰城,救下了小明王。>>朱元璋安顿好小明王后回了应天,留下徐达、常遇春等率领的主力军去攻打安丰之战中出来捣乱的左君弼。>>以上便是明史上有名的“安丰救主”和“庐州恋战”。

无法启齿的政治家成功秘诀之一――“二皮脸”

“猪腰子脸”突然翻脸,吃不了兜着走。接到后,带到南京。朱元璋更是积极示好,表示“自今以往,信使继踵,商贾不绝,无有彼此,是所愿也”。这或许也是政治家与平常人相异的“伟大之处”,为了个人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一切。等到自己成功了,历史就成了胜利者的历史,“光荣”的历史,“伟大”的历史。事实证明,“朱圣人”的这番心机没白费。

北方红巾军败亡――朱元璋的“防火墙”倒塌了

北方,确切地说是北方那堵“防火墙”没了——大宋红巾军政权土崩瓦解。经过这番内讧,北方红巾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北方红巾军政权和主力军土崩瓦解了,这么多年来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南方地区发展得如此迅猛,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北方红巾军成了他的“防火墙”,阻挡住了元朝主力军的“火力进攻”,使他从容地发展势力。可现在北方红巾军这道“防火墙”没了,那可怎么办呢?

活用“功狗”与小母狗理论的“行家”

朱元璋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谢再兴,简直没把人家部将当做人看待,谢家闺女在“朱圣人”的眼里也不过是与邵家少女同为小母狗吧了,配给徐达将军快乐快乐,这是他谢家十八辈子修来的“福分”!也是小母狗的造化!十分可惜的是,我们后人看到的国史将这些“朱圣人”的“杰作”都给讳忌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