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整肃民风,崇尚节俭 此案轰动京城内外,在军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宣宗闻讯,专门过问此事,避免了这场冤案的发生。御史官也是敷衍了事,将阎群儿等人全部判处斩首,理由便是抢劫校尉的家,阴谋造反。最后,阎群儿等人无罪释放,而阎妻因诬陷丈夫,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刘观奉宣宗谕旨,责令下属官员,对案件一定反复核实,公正判决,勿杀好人。>>宣宗不仅在整肃民风方面有所建树,他也非常体恤民情,崇尚节俭。
第三节 七下西洋,落下帷幕 宣宗即位之后,继承其祖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船队前后逗留了八九个月,一面为郑和再次下西洋作准备,一面等待季风。>>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出了五虎门,开始第七次下西洋。由于郑和下西洋中断了很长时间,暹罗国不断侵犯满剌加,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郑和便在暹罗和满剌加之间来回斡旋,表明责备暹罗的立场,过了一个月,才继续西航。
第一节 南北取士,完善集权 仁宗认为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在命令做进一步商议后不久,仁宗却去世了,这项改革没能实施。宣宗实行这项改革,使北方有识之士备感兴奋,积极投身于科举之中,有许多人被录取到各府、州、县以及朝廷中任职,明王朝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由此巩固。另一名太子中允林长懋被任命为郁林知州。宣宗一方面选贤才,另一方面罢庸才。宣宗经常指出近年来官吏选拔存在的弊病,要吏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革除。
第三节 宣宗即位,疑团种种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成祖驾崩,到洪熙元年六月宣宗继位,不到一年时间,皇位便从祖父传至孙子,以宣宗朱瞻基之果决机敏,处事周全,他的继位也不免留下了种种疑团。他出发后,仁宗还出京至昌平祭长陵,显然当时并无大疾病。而《明史·罗复仁传附罗汝敬》中则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明确指出仁宗之死,是身染“阴症”后,乱服道家丹药而致死亡的。当然,朱瞻基是否是弑父谋位这只能是分析,这一谜团还难以揭开。
第二节 汉王叛乱,兵败身死 六月中,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消息,火速赶往北京。汉王朱高煦所依靠的是当初参与“靖难”的军人集团。朱高煦终于决心仿效父亲来第二次“靖难”。此后,成祖无论出征、巡幸,都把他带在身边,以增益见识,开阔眼界。七月中,成祖死于归途中榆木川。京中耳目众多的汉王高煦闻讯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截住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使他不能还京继位。朱高煦认为,朱高炽不惩治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与太子相比,朱高煦是一个冷门人物。
第一节 太孙出征,聪明机智 宣宗即位之后,汉王朱高煦叛乱,但被他的聪明机智给镇压了下去,并没有引起大的震动。这时,明朝的国策已由洪武、永乐时的严苛趋向平稳。太祖去世后,建文帝实行削藩。当时,成祖出征蒙古,出入于南北两都。成祖对皇太孙如此勤勉好学,感到十分欣慰。明成祖一生颇喜战功,出征蒙古是他夺权之后的首要任务。皇长孙朱瞻基,被留守在北京,没有参加此次出征。
第四节 实施仁政,再创盛世 也正是由于他实行的仁政,为盛世谱写了序篇。事情败露后,朱棣将他囚于南京的西华门内,打算废为庶人。永乐五年,朱棣把高煦封往山东的乐安州,并限令即日启程。王瑜急速报知朱棣,参与的人全部处死,一场政变被彻底镇压下去,并搜出了伪造的诏书。另外,宣判死刑前,司法官必须再次复查对犯人的指控。如果不复查,就以失职罪论处。朱高炽下诏,再次特赦齐泰的儿子,让他安安心心回家。
第五节 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次年五月,仁宗卒,在位不足十月,享年48岁。那么,明仁宗朱高炽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呢?从古至今,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一。也许是历经磨难,使朱高炽的身心受到极大损害,在位仅一年便一病不起,享年只有48岁。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仁宗览奏后,怒不可遏,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使李险些丧命。由此可见,仁宗因为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第三节 三杨辅政,直言执政 提高阁权,优待“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与夏原吉为首的六部大臣,多次颁布诏令,请他们上朝当面直言进谏,辅佐朝廷大政,共同治理天下。仁宗再三叮嘱他们,要同心协力参政议事。他尽职尽责,敢于直言,不怕犯上。杨士奇不负皇帝的厚望,办事公平合理,直言上书。仁宗为政十个月,除“三杨”等名臣外,直言上谏的人并不多;但仅是“三杨”的谏言,也使朝政风气为之一新。
第二节 赈灾免税,利国利民 明仁宗还颁行了许多诸如救济灾民,免除赋税的休养生息政策,并且经常下令让地方官宽以待民,体恤人民疾苦,以缓和阶级矛盾,减轻因连年战乱和迁都带给人民的沉重负担。>>仁宗在位期间,更加体恤民间疾苦,凡是遇到自然灾害的地区,都下令减免赋税,发放官粮赈济灾民。仁宗下令免除开封当年的赋税,并派遣右都御史王彰前去安慰灾民。直隶广宗县发生水灾,仁宗得知后命令当地官员开仓放粮,救济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