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种子在万历一朝就已经埋下?这些事告诉你答案 黄仁宇大师曾有一部闻名中外的著作,即是《万历十五年》,这部书中也在几年前的一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经常出现。使得更多的人,意思到了原来明朝灭亡的种子从万历一朝就已经埋下。而明朝的最后一任君王崇祯皇帝,也很有能力,他有抱负,又勤政爱民,只是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如同一艘千疮白孔的巨大轮船,这漏洞让崇祯手忙脚乱补不过来。最后崇祯吊死在了煤山上面的歪脖子树上,大明王朝在历史的舞台上黯然退场。
为啥古代一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明朝以后却最多几万人? 当我们在翻看古代战争时,却发现惊人一幕:从商朝开始,战争参与人数那是非常之多。仅商朝的牧野之战,周朝就派出了7万多人的大军,而商朝派出17万人之多。战国时期更是随便一场战争就能上十万。如秦楚交锋,秦朝派出60多万大军与楚国交战。到了汉朝时,刘邦为了对付匈奴,出动了30多万大军,而匈奴更是出动了40万。然而我们在回顾明朝以后的战争时,却骤然发现。在古代,由于外族肆虐、群雄割据,因此战争相当频繁。
为何说明朝君权高度强化,这得从朱瞻基让太监们读书学习开始说起 1380年,胡惟庸被人揭发谋反,一场前后历时十年,波及李善长、朱亮祖、郑遇春等一公二十一侯的政治大清洗正式开始。胡案之后,朱元璋发布了《昭示奸党录》,表面上将矛头对准了这些勋臣的作奸犯科,其实是将政治动荡的一切根源归结到了丞相制度。从此朱元璋就坐稳了劳模皇帝的一号交椅,他在圈子里的统治力如同张怡宁之于乒乓球,这一地位直到玄烨、胤禛们出现才有所动摇。
以「 ”大历史”看明朝十七帝和明朝276年(一) 元朝皇族内部的争权夺位进一步加速了元朝的衰亡。朱元璋率领军队越过长江并在1356年攻下了经济中心长三角附近战略要地南京,在击败了长江上游和下游的其他政权后,在1367年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地区。1368年朱元璋攻占了北京建立明朝,但仍将国都定在南京,年号"洪武"后来也一直沿用这个年号。永乐帝于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
历史中的明朝,灭亡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天启皇帝在开始正文前,船夫带大家先来看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森林受到了威胁,有些地方因此变成了荒地。狼群与鹿群,以及黄石公园的生态形成了一个默契的平衡。一个王朝,同样也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尤其如此,只不过此时它的生态平衡更为脆弱。我们往往认为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鹿群,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就是招人恨的饿狼。
只赢一回明朝就不会亡:南明四大倒霉战役 令读者怄气 明军不仅有数量优势,而且以大西军为主的部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清军则是丧家之犬,多次试图突破逃跑但失败。只要保宁之战获胜,歼灭吴三桂这两万败军,不仅四川全境收复,而且将极大扭转南方战略态势。
郑和给南洋送去一位明朝公主?汉丽宝真的存在过吗?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中心,有一座被当地华人称为「”三宝山”的小山丘,而这座小山丘在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心中地位极高,甚至会将其视为南洋华人之根。因为根据马来西亚一部古代文献记载,在中国明朝时,曾有一位中国公主下嫁马六甲王国苏丹满速沙,此后满速沙将此地赐予这位中国公主和她带来的500名随从,所以此地也成为了华人在南洋最早的大规模定居地之一。那么这们「”中国公主”在当地有过怎样的经历,她究竟是真人还是传说呢
为什么李自成张献忠能与明军长期周旋,却在清军入关后迅速被 ... ? 农民军能与明朝...军长期周旋的原因:a)明朝...内忧外患两面受敌,面对后金的袭扰,不能全心全意剿灭国内流寇。b)明朝...绥靖政策,打不过的时候可以假投降、接受诏安。农民军被八旗军迅速消灭的原因:a)...实力相差悬殊:从将领的指挥能力,作战时的战斗力,部队的补给能力、装备等三个方面来说,论...实力:八旗军>明军>农民军是确定无疑的。更明确点说就是八旗军的实力远超农民军。后面附有...实力分析。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打不过西方的?1637年,有一次「 ”象征性赔款” 1840年,英国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清帝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从那一刻起,清朝踏上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割地赔款之路。于是后来很多人在独到这里时,都会认为满清误国,但是当人们把时间线拉长,从元朝开始对比中西方时就会发现,其实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落后于世界。明朝中后期的火器效果确实并不好,不管是从技术还是质量来说都和西方相差太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朝会从葡萄牙手中购买红衣大炮的最主要原因。
湖北有一县级市,曾跟北京是同一级别,地名是明朝皇帝亲自拟定 明朝有十八座皇陵,但是历史上记载只有十七个皇帝执政,原因就是有一个人没当过皇帝,但是他在死后被大家认证为皇帝。这个人就是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朱祐杬让他的皇兄很省心,因为他恪守本分,勤奋好学,不会对皇位造成威胁,而是起着辅佐皇帝的作用。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四十四岁的朱祐杬去世。朱祐杬并没有坐过皇位,而是他的儿子朱厚熜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