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

明朝时期苏禄国王来明朝贡对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到了明代的时候,郑和下西洋极大地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于是苏禄国与中国的交流愈加密切。在途径山东的时候,苏禄国的东王不幸在德州去世了。在苏禄国访明的过程中,不论是对于接待苏禄国的礼仪,还是之后东王去世,以及永乐皇帝的处理方式。>除此之外,苏禄国王访明体现了两国友好的往来。两国之间还就此真实的历史事实,拍摄了《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的影片,受到了世人的好评。

帖木儿为何选择走河西走廊去东征明朝?

帖木儿帝国的京畿重地河中距离费尔干纳盆地最近帖木儿东征明朝时的路线选择,就是从费尔干纳盆地进入西域。再从河西走廊进入甘肃,攻打明朝边境的嘉峪关。帖木儿在东征明朝前就已经出现了身体状态恶化现象早在远征明朝之前,帖木儿的身体状况就已经出现了恶化。这就给帖木儿东征选择走河西走廊提供了第二个方便。但他们根据过往的战略部署思维,习惯性的将帖木儿东征视为普通的蒙古部落叩边。

曹吉祥叛变:揭示大明朝军力的真正家底

曹吉祥在明朝的太监史上有着分水岭的作用原来,大太监曹吉祥和自己的嗣子曹钦等密谋政变。此时,孙镗得到其他大臣增援,集结重兵围困曹府。三天后,宫里的曹吉祥也被凌迟处死。>曹吉祥叛乱是明朝的一件大事,但除了关于太监权力增强而带来的政治影响外,后人常常会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战斗双方的人员构成。曹吉祥叛乱中双方的主要将领和人员都是蒙古出生曹府的家丁,大部分其实都是蒙古归化人出身。

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遗民为何再次讨论“都燕之辩”?

而关于迁都的功过讨论以“都燕之辩”的题目贯穿于明代始终。>崇祯皇帝>明代士夫论争好“借题发挥”,“都燕之辩”给了他们评论当时政治的良好素材。其时,李自成攻入京城,时论有议请崇祯皇帝迁都南方,徐图再起,“都燕之辩”就在这样的背景重被提起。而最终崇祯帝选择了煤山自缢,不论是出于真的要以身殉国,还是为当时言论所逼迫,但为人所知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内廷中掌管太监的专门机构--司礼监,其中权力较大的是掌印太监还是秉笔太监?

>说到明朝党争中的人物,就绕不开两个权势如日中天的司礼监太监:刘瑾和魏忠贤。>《绣春刀》中的魏忠贤,他曾经出任过秉笔太监>司礼监是明朝内廷中掌管太监的专门机构,下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和提督太监。>影视剧中的刘瑾,他曾经官至掌印太监>司礼监的正式设立开始于洪武末年太监机构的二十四衙门,司礼监是其中的首席衙门,自然也是权力最大的一个部门。

明朝时期皇帝所穿的冕服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但是在臣子们的建议之下,明太祖朱元璋还是下诏书颁行了冠服制度,也制定了皇帝的冕服,将黄色和玄色两种颜色确定为是帝王之色。在明太祖统治时期,明朝是相对崇尚朴素的。>明代皇帝的冕服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冕。因为明朝时皇帝的冕服上衣颜色一般都是玄色,所以一般就称之为玄衣。但是明朝皇帝的冕服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如在永乐年间其实是取消了革带的,但是到了嘉靖年间有逐渐得到了重用。

为什么明朝的辽东人对满清更加亲近?

明朝的辽东是一个在当时与后世都备受争议的地方。因为那些有战斗力的辽东汉军,都是站在满洲一边服役的。而留在明朝阵营的辽东军户,则在战斗中表现差劲,丝毫不如从内地调派的南方士兵。明朝在设置辽东的各卫所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机构布置。明朝的辽东是对岸山东省的一部分这让辽东的军户成为了虽有军事份地,却还要依赖朝廷提供生活物资的尴尬群体。

充沛还是贫瘠?真实历史上的明朝军队披甲率问题!

由于战绩糟糕和表现差劲等原因,明朝军队的装备一直被人不断吐槽。其中又以全军的披甲率最为引人瞩目。明朝开国就订立的制度让所有机构都如同老牛般迟缓虽然制度拥护者认为,这样可以在理论上用最少的成本给军队提供足额的装备。再者,明朝的财政状况在开国后便每况愈下。在著名的松锦战役后,清军清点明军尸体,发现死者的披甲率不足三分之一。但这些披甲率低于30%的败军,已经是明朝从全国各地抽调的精锐野战军。

家丁:明朝中后期军事的中坚力量

>戚家军取胜图>明朝的卫所制度一大特点是兵民合一,士兵要进行务农,通过耕作土地所得收入来供养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制度势必衰微,同时伴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的随之改变,平民和国家人身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促进了募兵制发展。>家丁整体战斗力强,是明朝中后期军事的中坚力量,对巩固边防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抗倭援朝战争、打击东南沿海倭寇中,家丁功不可破。

明朝翰林院是什么机构,为何士子及第后都要先分配到翰林院工作?

自唐以降,历朝皆设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为天下艺能技术见诏者之所处也”,乃网罗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后逐渐成为参政、修史的枢要机构。>翰林院>明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明英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