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专家点评] 东晋 青釉牛形灯盏

[专家点评]东晋青釉牛形灯盏这件东晋青釉牛形灯盏,高13.4厘米,底径17.5厘米。胎色灰白,施青釉。底为浅腹盘,盛油用,中央有一上鼓中内收往下渐扩大的瓶状体,顶端和末端后壁均有方孔,用作插灯芯。肩中和下腹两侧有上下叠压的四肢,犹如一头站起来的牛。构思新颖,别具匠心,是瓯窑青瓷中最瑰丽的作品。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专家点评] 东晋佚名 高崧夫人谢氏墓志

[专家点评]东晋佚名高崧夫人谢氏墓志此为东晋“高崧夫人谢氏墓志”,墓志均为长方形青灰大砖,单面双刀阴刻,志长50.5厘米、宽25.2厘米、厚6厘米。此墓志与“高崧墓志”于1998年同出土于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一六朝墓中。《谢氏墓志》与《高崧墓志》相比,在书法上率意自然成份较大,如开头“镇西”两字明显大于其他字,“西”字尤为出格,刻的也比较马虎,但书法整体有一股拙朴的古意,亦不失为一种审美风格。

[专家点评] 东晋王羲之 丧乱帖 二谢帖 得示帖

[专家点评]东晋王羲之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此图是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模本。可见当时模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

[专家点评] 东晋王献之 中秋帖

[专家点评]东晋王献之中秋帖此帖为王献之的《中秋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释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专家点评] 东晋 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

[专家点评]东晋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东晋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另面)东晋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另面)东晋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另面)东晋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口沿)东晋越窑青釉点彩四系罐(底部)这件东晋越窑四系罐高11.2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内外施青釉,釉色泛黄,釉层较薄。肩部有四系,腹部以褐彩点啜几何纹图形。为东晋时期越窑产品。褐彩装饰最早出现在越窑,馆藏品中有见三国时期青釉褐彩瓷。

[专家点评] 东晋王珣 伯远帖

[专家点评]东晋王珣伯远帖此为东晋王珣的《伯远帖》,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专家点评] 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1)

[专家点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1)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细部)洛神赋图(2)洛神赋图(3)洛神赋图(4)洛神赋图(5)洛神赋图(6)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灿烂的陶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灿烂的陶瓷器一序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公元二二0—五八一年的几个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器,品种多,...精细,装饰讲究,是研究当时历史、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的珍贵资料,二首次繁荣的江南瓷业三国时吴国的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兴修水利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有利于生产的措施,并采用“省徭役、灭征赋,除民所患苦”的政策,使长江中下游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史上最失败托孤案例: 千古一帝刚死, 四大辅臣就把小皇帝宰了

夜黑风高,皇宫大内,几个黑影徐徐而动,一行人面露凶光,利刃在手,奔着皇帝寝宫就去了,这是要去行刺皇帝啊,什么人这么大胆?这一行人不是别人,正是皇帝最信赖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羨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和护军将军檀道济,小皇帝正是那位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之子刘义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