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都是古代神医,扁鹊和华佗谁厉害?

扁鹊和华佗都是古代神医,医术高超,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民间都有着极高的声望。这样一来,可能有人就会想知道扁鹊与华佗的医术到底谁比较厉害。华佗从小便专研医术,为了追求医术的最高境界,华佗更是外出游学,一路边走边学。郡守的儿子听后,就将自己父亲平时所做的错事告诉了华佗。从根本上来讲,扁鹊与华佗所处的朝代不同,所擅长的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两人的医术是不能够比较的。

民国时期的医生:名医诊金相当于穷人家庭半月生活费

  旧时北京的四大名医,左起依次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  中医四大名医  民国北京城有“四大名医”,指的是中医。按一般说法是指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四位。还有一种说法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这五个名医除了孔伯华是山东曲阜人,其他四个都是南...

【健康】为什么说上床“萝卜”下床“姜”——说的太棒了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学开药方!孔子说“不撤姜食”,至理名言。早上吃姜,保健养生的效果最好。原因是姜最擅宣发阳明经的阳气。生姜是生发阳气的,午后自然不宜再吃了。此时吃姜,对于本身心火旺的人来说无异于是火上浇油。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说明晚吃姜的危害堪比砒霜之毒。晚上用姜菜下酒,等于吃慢性毒药。姜是天然的抗菌剂。姜还是解暑的良药。

医圣张仲景简介: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张仲景从小立下志向,想当个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疾病。张仲景对这个理论原则的奠定,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张仲景主张有病要及时治疗,无病要及早预防。后来,的名医王叔和,在仔细钻研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后,把这部重要的医书分开改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孙思邈简介_孙思邈活了多少岁_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的时候,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本草纲目》共16部,52卷,约190万字。>>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故乡蕲州城东。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丰富,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李时珍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时至今日,人们对李时珍的研究现在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被后世人们称为“医圣”的人是谁?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为什么我们习惯把庸医叫做“蒙古大夫”?

所谓“蒙古大夫”是海外(西方)传来的带贬义的词语。语源是旧时,中医利用针灸、草药等不为洋人熟悉的方式治理疾病,它们本就觉得怪异,而确也有些不负责任的游医医术马虎,不能治疗痊愈。于是洋人以为中医不过如此,又因为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成吉思汗西征的时期,对同属“蒙古里亚种”的中国人一概呼之为“蒙古人”,所以贬称中医医生是“蒙古大夫”。

中医针灸中的“灸”指的是怎样的手法?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中药“牛黄”取自牛身上的哪部分?

牛黄,是指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牛黄,别名丑宝。本品为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牛黄完整者多呈卵形,质轻,表面金黄至黄褐色,细腻而有光泽。中医学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治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肿、疗毒症。由于天然牛黄很珍贵,国际上的价格要高于黄金,现在大部分使用的是所谓人工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