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

古朴奔放—中国北方剔花瓷器

古朴奔放—中国北方剔花瓷器剔花是我国古陶瓷装饰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剔花瓷器,图案气象浑穆,线条遒劲有力,给人以古朴奔放之美感。北宋以前,漆器生产集中在北方,故陶瓷剔花工艺是由北方诸窑受雕漆剔红、剔彩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品种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酱釉剔花等。至今,我国许多地方瓷窑仍在生产剔花产品。剔花瓷器以其纯朴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成为我国陶瓷文化中一支奇葩。

乐山西坝古窑初探·绪论

乐山西坝古窑初探·绪论一、西坝古窑发现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修筑乡村公路时,在庙沱村一带挖出了一批黑釉瓷和窑变黑釉古瓷,并伴出有残片和窑具。还是1月间,乐山市收藏家协会宣告成立,协会成立之初确定的《乐山西坝古窑初探》课题,就是对过去乐山民间探索成果的一次承前启后的小结。但是,西坝窑的始烧年代问题,又是《乐山西坝古窑初探》课题无法回避的的难题之一。

赝品也是有文化的:中国瓷器仿制历史

赝品也是有文化的:中国瓷器仿制历史“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代景德镇瓷业无论官窑、民窑都极兴旺。当时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厂“,专烧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在生产御用瓷的过程中,造就了一批...仿古瓷的名家。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明嘉靖、隆庆间,以仿宣德、成化瓷器而成名的崔国懋,号称崔公窑,为当时民窑之冠。又有周丹泉“尤精仿古瓷,每一名品出,四方竞重购之“。万历时昊十九,仿制白釉脱胎瓷

美丽的误会:瑞典贵族和中国彩绘瓷器的渊源

美丽的误会:瑞典贵族和中国彩绘瓷器的渊源中国彩绘瓷器200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酷爱中国彩绘瓷器,并不惜重金派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只为定制瓷器。而且为了显示他高贵的身份,要求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来绘制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依照他所说的额图案来进行制造。于是,这些因一场误会而早就出来的绝妙珍品,如今已然成为了瑞典天价国宝,也是中瑞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物证。

瓷之韵-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

瓷之韵-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2012年6月22日至2013年1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与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合作推出“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中国瓷器一出现在欧洲,就震惊了欧洲人,因为它具有其他材料难以匹敌的精致耐用和洁白晶莹。此前,在元代和明代早期,中国瓷器很少为欧洲人收藏。

清代外销瓷的特点及变化

清代外销瓷的特点及变化众所周知英文“China”中译原意为瓷器,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的外销瓷器对世界各国的深远影响。于外销瓷而言,研究其纹饰变化,也是区分它与内销瓷不可或缺的指征标准。

仇焱之专题| 1000港币捡漏鸡缸杯

仇焱之专题|1000港币捡漏鸡缸杯仇焱之,江苏太仓人。仇焱之在家中把玩收藏1000港币捡漏鸡缸杯40年代晚期,仇焱之赴香港发展,与敏求精舍的创始人胡惠春、徐伯郊等俦侣成为第一批南下的香港第一代收藏家。50年代,仇焱之在香港曾经用1000元港币,买下了一只别人都以为是假货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誉为收藏界“拣漏”的典范。该高足杯系仇焱之旧藏,l980年由苏富比在香港以60万港元成交,此次拍卖达1524万港元。

曾經的十四件中国天价瓷器

曾經的十四件中国天价瓷器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故事来自于元代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表现了战国时代齐、燕交战中,孙膑被燕国囚禁,他的师傅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此瓶曾为一对苏格兰夫妇所藏,他们起初以为它只是件普通的中国瓷器,便将其作为灯座,直至他们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一件类似瓷器,遂交予佳士得专家鉴定及估价,才确认了它是珍罕的明釉里红瓷器。

追寻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追寻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为其它同期瓷窑少见。青瓷胎一般呈深浅不一的灰色或紫红色。青瓷釉色有青绿、青黄、和豆青色,釉色较深,有较好的光泽。

[网上展馆] 越南外海沉船里的中国瓷器

消息很快传到明海省文化信息部有关官员处,他们派人到该海域进行调查,发现这是一条中国清代的商船,而且船上载有大批的中国瓷器。近年来还先后在越南外海发现了五艘这样沉没的中国陶瓷贸易船,其时代分别为15世纪到17世纪,说明当时这条线路还是非常兴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