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专家点评] 东晋王献之 中秋帖

[专家点评]东晋王献之中秋帖此帖为王献之的《中秋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释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专家点评] 清赵之谦 书法对联(二)

[专家点评]清赵之谦书法对联(二)此为清赵之谦的“书法对联(二)”。纸本,立轴纵198厘米,横45厘米。此联“好风相从明漪绝底,倒酒既尽落花无言”,用笔沉稳,洒脱舒展。疏密相间,且横画多向右上取势,俯仰倾侧,存魏而不尽魏。“倒酒既尽”四个大字运笔潇洒,节奏明朗,刚劲有力。整幅作品骨力内蕴,血肉丰美,格调儒雅,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

[专家点评] 近现代于右任 游山西村

[专家点评]近现代于右任游山西村此为于右任的《游山西村》(陆游诗),为民国二十一年作。作品中“笑、酒、留、重、无、明、风、夜”诸字皆以草法为之。这种安排并非刻意的做作而是他性情的自然表达。于右任在此时已开始对草书进行研究,1932年12月在上海创立了“标准草书学社”,所以此作出现草书字体就不足为奇了。于右任行书的成就源于他早期对王羲之、赵孟的研究和对北碑的大量吸纳。

[专家点评] 明祝允明 书法

[专家点评]明祝允明书法此为明祝允明的“书法纸本”,立轴。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由于与唐寅(字伯虎)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其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谨严端整,笔力稳健;草书学怀素、黄庭坚,晚年的草书,更显笔势雄强、纵横秀逸,为当世所重。

[专家点评] 明 程君房制昆仑玄宝墨

[专家点评]明程君房制昆仑玄宝墨此为程君房制的昆仑玄宝墨。这件墨作八角形,墨面阴刻行书“昆仑玄宝”四字,外加方框,饰以金色;墨背是昆仑玄宝图,左侧刻篆书“程君房制”,右侧亦篆书“天启元年”。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程墨被推为李廷珪后第一,是由于除材质上的优异之外,所装饰的图案与文字反映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专家点评] 明黄道周 榕颂

[专家点评]明黄道周榕颂此为黄道周的“榕颂”,绫本楷书,10个册页,每页12.5X23.8厘米。藏于东山县图书馆。全文857字,字迹于清劲中有腴润,秀雅中有刚健。《榕颂》是黄道周仿屈原《橘颂》文体写下的传世名篇,他把榕树作为人伦表率而大加赞赏,勉己教人要似榕之高尚、利人、坚定。《榕颂》既是黄道周少有的传世手稿,也是他的著述与书法代表作品之一,经福建文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专家点评] 明董其昌 行书轴

[专家点评]明董其昌行书轴此为董其昌的“行书轴”。萧散简远而又秀逸虚灵的行书轴是董其昌自作的五言诗,该行书取法晋唐,用笔内涵丰富,在笔的运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气贯韵满,虚实结合,由此生动变化而曲尽其妙。在章法上则讲究疏密相间,以字距大、行距大形成疏朗的调子,将结体的美与行间的空白产生有与无的对比,因而造成萧散简远的意趣,又有耐看的内涵。此书作完全展示了董其昌秀逸虚灵的书法风貌。

[专家点评] 清刘墉 行书轴

[专家点评]清刘墉行书轴此为刘墉的“行书轴”。丰腴肥厚中藏遒媚之趣的行书轴是刘墉意临王羲之书作,这幅字,乍看上去似乎拙笨软弱,全无法度,但若细细品味,则其点画转折全从古人法帖而来,且能够举重若轻,转化妙用而不留痕迹。超人的胆魄和深厚的修养使刘墉的书法具有脱俗的清高和富贵气息。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刘墉以善书闻名海内。他的书法在广泛学习古代名家的基础上,风格独树,享誉当时。

[专家点评] 清钱沣 刘中使帖

[专家点评]清钱沣刘中使帖此为钱沣的“刘中使帖”。充满强烈性格感染力的行书临《刘中使帖》轴是钱沣所作,是意临颜真卿的书作,在米芾纵肆欹侧的基础上,又将颜真卿的沉着苍老融入点画之中。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书法专学唐代颜真卿,其楷书从点画神态到字形结构,均得颜书神韵而又能具自家风貌,在乾嘉之际的书坛上独树一帜。

[专家点评] 明王铎 意临王羲之行草书轴

[专家点评]明王铎意临王羲之行草书轴此为王铎的“意临王羲之行草书轴”。纵横飘忽而奇崛恣肆的行草书轴为王铎意临王羲之书作,书作于1647年,即清顺治四年,此时的王铎已56岁,虽在朝廷身居高位,但其内心是痛苦的。就是在这种失意、空虚、悲哀、颓丧中,他以书法为寄托。从该行草书中,可见其书宗唐、宋诸家,而又大胆创新,藉书法来肆意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王铎,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