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第422期」《兰亭序》之谜之四:到底谁带走了兰亭序?

【编者按】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兰亭序》,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大宗...更是对《兰亭序》痴迷不已,甚至在去世后也要《兰亭序》陪葬。然而,《兰亭序》真迹这却最终下落不明,这也成了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干古之谜,《兰亭序》究竟好在哪里,为何世人对它如此追捧?《兰事序》的真迹,又是怎样离奇失踪的呢?王羲之像(接上期)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之后,爱不释手

林则徐,令人敬佩不光是傲骨,还有他的书法

林则徐,近代史最有骨气的官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生准则,为国为民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通过...战争的失败,看到了中西文明的差距,给好友魏源写信提出了「”向西方学习”想法!在满朝文武还在沉浸于「”天朝上国”环境下,林则徐深知官场险恶,因担心被冠上「”汉奸”之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能低调从事!林则徐书法他将自己在广州收集、翻译、整理的各种国外信息,以及未完成的《四

一个荷兰人,修炼成了名副其实的「 ”中国文人”

高罗佩,这个名字现在的年轻一辈很少有人识得了,可是在老一辈人的心中,他是一个神人,为什么呢?高罗佩高罗佩于1910年8月9日生于荷兰扎特芬,父亲是驻荷属东印度荷兰殖民军队的一位军医。父亲退役后,高罗佩全家定居尼曼根附近的毕克村,这是归国侨民喜爱的定居地之一。那时,家中花瓶上的中文文字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代与科举制度相关的「 ”功名匾”,有何看点?

核心提示:在众多用途的匾额中,不得不提一下最为古人所重的科举匾额,也称「”功名匾”,是当年士子光耀门楣的象征。中国科举制度的孕育和产生,历经了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过程。「”选拔贤才”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愿望。门匾记载着一段历史,也反映着时代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门匾内容大多为「”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厚德载物”等。而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发生了

钟繇、李泌、杜甫,他们的名字你念对了吗?

《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次提及钟繇,但上述三部史书之注均未对钟繇之繇注音,《辞源》《辞海》等辞书也没有明确注音,以致至今人们对钟繇之繇的读音争论不休。钟繇,三国魏大臣,著名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东汉末,任黄门侍郎。曹操执政时,任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后,任廷尉。明帝即位,迁太傅。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写的字长啥样?一起来看看

一起来看看刘春霖,字润琴,号石筼,河北肃宁人。光绪十八年秀才,后读于保定莲池书院,师从桐城古文大师吴汝纶,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之名可谓家喻户晓。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状元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名词,随后刘春霖留学日本,归国后做官,但均不甚突出。

这位暴君在位25年,却为中国留下3大遗产,我们至今仍受其恩惠

中国历代亡国之君有个特点,生性残暴或生活糜烂,却在某个方面卓有成就。例如,三国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为人极其残暴。登基不久,就大肆...戮。除掉亲兄弟孙休的几个儿子,又...掉景皇后。还在宫内专门修建了一条河,随时随地想...就...,...了直接扔到河里,漂出宫外。

兰州碑林藏有淳化阁贴、秦汉简牍刻石等,被称为黄河第一阁

位于白塔山西峰上的兰州碑林青林环抱、静听河声、俯瞰全城,因为收藏展示书法瑰宝《淳化阁贴》、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刻石等艺术精品而闻名。东西、南北两条轴线把兰州碑林连接成一个整体。高低错落的三级台地由东西长廊贯通起来,构成碑林的中心区域。空中鸟瞰,整个碑林犹如白塔山上展开了一幅古色古香、雅致庄重的画卷。兰州碑林的主体建筑——草圣阁飞檐斗拱,琉璃冠顶,凌空挺立,高达三十米。

他的书法堪比北宋四大家,人品却差到腰缠万贯也能饿死街头

引言一提到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这四个姓氏就浮现出来了。一般来说,这四大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但也有人说这里的「”蔡”指的是蔡京。●蔡京(左)VS蔡襄(右)蔡襄和蔡京角逐北宋书法四大家的最后一席,各有支持者,这至少代表着这两个姓蔡的宋人实力旗鼓相当,写的字都不会太「”菜”。但最终蔡京失落了「”四大家”的头衔,除了在书法上比蔡襄略逊一筹以外,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人品太差了。见

瘦美的「 ”瘦金体”为险绝的欧体题跋,看的我心痒痒!《张翰帖》

欧阳询,大名鼎鼎的「”欧体”创始人,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绰号「”欧阳率更”(因为做官做到太子率更令,后人都这么叫他),荣誉「”初唐四大家之一”,「”楷书四大家之一”。《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时运不济,命途坎坷,先后经历了父亲叛变全家被...、唐代开国初期的兵荒马乱,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欧阳询对书法的热爱,在他65岁那年,既归功于自己与李渊的交情,也得益于自己书法的造诣得到...的赏识,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