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和坤 一家庭、出身与学历「”和坤”是他的「”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为「”三纲之纲”之意,其乳名叫「”善宝”。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祖籍在长白山英额峪(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地区)。和坤的先祖叫噶哈察鸾,很早就归顺了努尔哈赤(后金),过着平时狩猎、耕作,战时出征作战的生活。其五世祖尼牙哈纳,因作战英勇,为他家挣得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他的父
登基有绝招 靠儿子坐上皇位的「 ”四大帝王” 嫡长子继承制是保护皇家血脉流传下去的一个重要制度。如果你有一个聪明可爱,讨皇帝欢心的儿子,那么你也可能因此沾光坐上皇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它由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大圣人周公所开创。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官窑,因为五大原因在民间大量留存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是皇家专用的,按理说,所有官窑瓷器都要送到皇宫。可是,一直以来,民间确实留存着大量的官窑瓷器,这是为什么?皇家档案告诉我们,民间的官窑瓷器大约有这样几种来源:督陶官叫唐英一是御窑厂次色瓷器的处理。次色瓷器变价是清代御窑厂特有的一种瓷器处理办法。变价就是将次色瓷器出卖以换取现银。瓷器作为手工业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必然有正品、次品及破损之分。
在中美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真相…… 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微妙的错觉。同一时间线下,历史书上的人物们常常会因为不同的历史观念,造就出割裂的人物和隔代的印象。比如我们美术课本中常常出现的画家齐白石先生,其实比著名的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还要大3岁。图片来源自网络清朝康熙26年,大洋彼岸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著),也就是说,被苹果砸到的牛顿比康熙爷仅仅大11岁!
清朝乾隆一生共作诗41863首,只有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乾隆一生写下41863首诗,这是个什么概念。乾隆一人就写了四万多首,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按乾隆活了89年来算,平均每天写1.3首诗。但有一首诗,最为人熟知,也是乾隆皇帝4万多首诗中唯一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这就是《飞雪》其诗曰: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不管怎样,乾隆一生留下4万多首诗,已经创造了历史,称其为「”诗词皇帝”一点也不为过吧!
连考40年不中,66岁受尽乾隆荣宠,却因一个名字惨遭鞭尸 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中,平民百姓追求仕途的唯一方式。而很多考生为了能做官,不惜把整个青春岁月砸进去,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受万人敬仰,走上人生巅峰。而接下来的这个人,他更是凄惨,考试连考40年,在将近70岁的时候才做官。结果做官以后不仅没有光宗耀祖,还被乾隆挖坟鞭尸,可以说是极度凄惨了。此人名叫沈德潜,是江苏苏州人士。而到了20多岁,更是才高八斗,才子名士纷纷与他结交。
在清朝私自净身有何后果?符合这一条件的当太监 否则斩立决 明朝时期,朝廷设立东西二厂及二十四衙门,极大加强了太监对政治的干预,太监的政治地位在明朝中后期达到了顶峰。后来世祖顺治皇帝入主中原,清朝一方面吸收接纳汉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方便皇室的生活,于是继承了明朝的宦官制度。不过,清朝吸取明亡教训,因此对明朝的太监制度并非照搬全抄,而是有条件地进行继承,尽可能消除可能导致太监专政的隐患。
清朝唯一保留谥号的贵妃,为康熙生下一子,地宫珍宝在乾隆陵展览 温僖贵妃去世后,康熙将其葬入景陵妃园寝,其宝顶位于最前排的正中位置,是全园中最尊贵的位置。不过,后来在公安机关的努力下,相关文物已被悉数收回,如今,出自温僖贵妃地宫的珍宝被放于乾隆裕陵隆恩殿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