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殊像寺里的爱情故事

当时殊象寺被誉为“瑞象天然”,是五台山很有名气的寺院。“善静室”之所以独存,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无“爱恋”一说,甚为欢喜,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的殊像寺,有人提议,把寺名改成“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寺院里有文殊菩萨的塑像,故重建后的寺院,仍叫殊像寺。

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

大师既然得到承远大师的真传,便于唐朝大历元年4月,过长安,在章敬寺净土院,依据《无量寿经》编撰《五会念佛法事赞》。第二年,大师住于衡州云峰寺。大历5年4月5日,大师一行到达五台县,远远就望见佛光寺南边,有几道白光。6日,他们抵达佛光寺,境界果然与大师在钵中所看见的毫无差别。这夜四更,又有异光从北山下来,直射于大师身上。在大圣慰问劳苦并饮食之后,波利尊者将大师引出寺院。

五百罗汉系列—第294尊-服龙王尊者

第贰佰玖拾肆尊--服龙王尊者服龙王尊者,即降龙大尊者。据说,他的父母己到壮年尚未生子,便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萨祈请,果然怀孕生下尊者。尊者风骨爽秀,聪明超群,幼年即到五台山真容院,拜法顺为尊者,年二十正式受戒出家。后唐庄宗钦仰大尊者高行,特遣使赐紫衣,并授予:“传法大尊者”称号。同光三年,大尊者枕手圆寂,享年五十。

诚感天华—安州张氏

诚感天华—安州张氏宋朝元丰年间,安州有位姓张的人,每年他都自己种植芝麻,打了一百斤油,背负着到五台山寺来作燃灯供养之用。每次登临五台山,他一定要事先洗澡净身,再换上清洁的衣服。「不必了,谢谢!」张氏因这朵天华具有劝导的作用,没有马上答应。从五台山回归乡里,一路上围观的人很多,走了几里路以后,这朵天华黄光大为炽盛,又过了一会儿,这天华就消失了。

当面错过—法顺

当面错过—法顺唐朝法顺和尚,是长安万年杜氏之子,又叫做杜顺,乃杜如晦的族长。和尚对自己的神异事迹从不放在心上,他研究华严深得法要,随文帝为了敬重他,常常请他入宫殿里,说是会为宫中带来详和之气。宫中皇亲国戚所有贵人都像是供养活佛一般的尊重法顺和尚。法顺和尚证入法界观,专弘华严宗。智冲急忙地赶回了长安城,那时法顺和尚——亦即文殊大士的化身,已经舍报安然示寂了。

真经胜火—摩滕法兰

真经胜火—摩滕法兰汉朝时代,印度国有摩滕、法兰两位大乘比丘,运用天眼观察中国的地方,不少有情众生具备大乘根器者已经到了成熟的机缘,并且观知五台山文殊大士所住锡的地方,但是圣人的教化时机尚未到来,明白要归依佛教真理的人究竟不多。到了月氏国,遇到了摩滕和法兰两人,就延请他们来中土。

至诚遇圣—高节

至诚遇圣—高节隋朝有一位名叫高节的人,是并州人氏。「好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可要多加小心哪!」就这样,他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双亲,就往目的地——五台山出发了。于是遥望五台山跪拜,希望能够再度见到海云大善知识,就在他赶回从前头陀住过的地方。

五百罗汉系列—第278尊-普胜山尊者

第贰佰柒拾捌尊--普胜山尊者普胜山尊者,即宋朝名僧普胜法尊者。俗姓张,祖籍深州陆泽。据《宋高僧传》卷二十八载,尊者幼年时即不苟言笑,淡薄俗世之情。二十岁时,出家于五台山华严寺,拜超化大师为师。当有人问他为何不在家乡出家而不远千里到五台山时,他回答说:“附神骥可以日千里矣。”尊者深具慧根,诸经注疏过止便识,融会贯通。年六十三岁时,在净土院圆寂,门人与信徒收舍利葬于龙门山宝应西阜,并建塔旌表。

峨眉山蒲公传说及其相关问题

峨眉山蒲公传说及其相关问题张妙提要: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建立与蒲公传说联系密切。笔者分析认为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建立不始于蒲公传说,但该传说也包含某种历史性的暗示。然此流传已久的传说,其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另一种意见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蒲公建寺的传说不可信。

五台山高僧邓隐峰禅师倒立而去神通奇异

出家受戒后,邓隐峰禅师即游学四方。一日,邓隐峰禅师向马祖辞别。邓隐峰禅师一听,如堕云里雾里,不知该如何应对。于是邓隐峰禅师又前往南岳。石头禅师于是提起铲子,邓隐峰禅师便接过去,作铲草的姿势。邓隐峰禅师在公开的场合既显神异,担心被人理解为有惑众之嫌,于佛法不利,来到五台山之后,即决定在金刚窟前示灭。邓隐峰禅师于是倒立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