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用佛法降伏魔鬼开启两国友好往来 很久以前有个商人,名字叫萨薄。商人听到佛法无比欢喜地回国了。两个国家隔绝而无交往已有一百多年。这样,萨薄的两脚及头都被吸入魔鬼肚中,动弹不得。这两个国家的子民都知道了商人萨薄用“五戒”、“十善”降伏阅叉、开通道路的事情,感受到佛法无边的威力。佛告诸位比丘说:“当时的萨薄就是我。菩萨就是这样持戒修行,超度众生的。”
《认识因果》第十章 忏悔业障 第十章忏悔业障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第四十一条“为利作师戒”内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无;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但如果心还是虚妄沉迷,还是不行忏悔的话,恐怕人生的迷梦,将更深沉难醒,而罪业也将更为深重难救了!
认识因果 第十章 忏悔业障 第十章忏悔业障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无;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但如果心还是虚妄沉迷,还是不行忏悔的话,恐怕人生的迷梦,将更深沉难醒,而罪业也将更为深重难救了!
佛陀的启示(八) 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是为了一切的人而设,没有任何分野。﹝注一﹞一般相信遵奉佛教必须离世,是一项错误的观念。在历史过程中,佛教寺院不仅成为宗教中心,也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其起因就是这样的。佛是何等重视居士的生活以及他家庭与社会关系,从《善生经》中可以看得出来。上述六类家庭和社会份子,在佛教中就是被视为神圣的、值得尊崇礼拜的了。做佛教徒,毋须举行任何仪式。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的是要遵守八
佛陀的教育(一)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使人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乐,把人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安乐的彼岸。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明白一个佛教的名词“业力”。“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巴利语叫迦马,意思是行为或造作。原来我们一切的行为、动作之后,都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於心中,这种力量,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业力留存於心中,紧跟着我们不放,好像我们的影子,跟随着身体一般。
佛祖释迦牟尼故事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释迦牟尼故事》画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资料,数十幅形象亲切,色彩绚丽的故事画面,概括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
萨薄降鬼 很久以前有个商人,名字叫萨薄。这样,萨薄的两脚及头都被吸入魔鬼肚中,动弹不得。萨薄回来招呼众人,前去那方国土。这两个国家的子民都知道了萨薄用“五戒”、“十善”降伏阅叉、开通道路的事情,感受到佛法无边的威力。佛告诸位比丘说:“当时的萨薄就是我。菩萨就是这样持戒修行,超度众生的。”
佛陀的教育 四 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从佛教的观点说,一个人起码要实行五种道德:一、不...生而仁爱。这五种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许在家的佛教徒,有正当的夫妇配偶;但是对于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许可的;因为这种邪Y,会丧失个人的品格,破坏家庭的和谐,伤害社会的风化。上面所说不...生、不偷盗、不邪Y、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种道德行为,在佛教称为“五戒”,是释迦牟尼佛陀教导每个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为。
《佛陀的教育》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从佛教的观点说,一个人起码要实行五种道德:一、不...生而仁爱。这五种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许在家的佛教徒,有正当的夫妇配偶;但是对于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许可的;因为这种邪Y,会丧失个人的品格,破坏家庭的和谐,伤害社会的风化。上面所说不...生、不偷盗、不邪Y、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种道德行为,在佛教称为“五戒”,是释迦牟尼佛陀教导每个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为。
学佛的意义 首先,佛教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教育,佛家讲一切众生都具佛性,皆可作佛。关于爱因斯坦的科学造诣我想不必多说,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对佛法如此佩服,可想而知佛法的精髓非常人能够达到。因为中华民族是最有智慧的民族,可以领会佛学的奥妙。还有就是佛家最注意邪淫。这也是我学佛的一个原因吧!这两项现在得到科学的证实,可见佛说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