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圣泉山观音寺的传说故事

自古以来,无数到访者揣摩猜测,见仁见智,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口耳相传,圣泉山观音寺名声远播。圣泉山观音寺地处深山却不萧索,远离人境却香火殷盛。观世音菩萨闻听呼救,立即点化九龙山的九条伏地青龙,请它们施救,成就殊胜因缘。事后,樊梨花感念观世音菩萨救命之恩,遂在九龙山云兴之处,为观世音菩萨建寺塑像,以为永久供奉。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善男子!经文是普贤菩萨为菩萨众说的,先长行,次偈颂。长行中揭示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可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普贤菩萨称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学习普贤菩萨随喜净土法门的精神,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愿得普贤真妙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觉察 觉醒 觉悟

中国佛教译经大德之所以不把“佛”意译为“觉者”,而保留其音译,一来是因为尊重不翻,二来也因为这个“觉者”的“觉”字包含了很多层的意义。“佛”是指自觉、觉他、觉满三者俱备的圣者。觉觉他,同时所觉悟的质量均究竟圆满。但是即使不在参禅、持咒、拜佛、念佛、诵经等宗教仪式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离开自我的醒觉。能够了知保持觉察觉醒是一种修行,这种觉察与觉醒会引导我们对万事万物,甚至宇宙真相的觉悟。

谁束缚汝

一日,僧璨禅师宣讲正宗佛法。一个14岁的小和尚上前礼拜。

茶味与禅味

佛门有一句禅语:茶禅一味。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唐代陆羽曾是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圣”,所撰《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与佛事有着历史的渊源。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时恰好是茶树开始在中国广为栽培的时候;佛教盛于唐代,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几乎同步。以茶道闻名于世的日本,原来并不产茶。从此,中国茶叶在日本扎下了根。

一代宗德立公案 千秋万世传茶兴

1200多年以前,唐代禅门巨匠从谂禅师,在赵州这片土地上举扬释加如来传续下来的涅磐妙尽,他于无量法门之中结合国人参禅修佛之实情,催生出闻名于世的“吃茶去”公案,为当时中国南北禅林铺设了一条茶禅结合之道,并成为众生参禅修佛的不二法门。“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胜利召开,必将使“吃茶去”法脉再续因缘,再续茶缘,普利十方。千秋怀赵州,四海仰禅宗。

唐朝时期佛教对茶的贡献

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有助佛规,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

磨砖做镜

南岳怀让禅师见一青年在大殿打坐参禅,看来很有慧根,就问:“请问你在这里做什么?”怀让禅师就拿来一砖,每天在青年身旁打磨。几天后,青年好奇地问:“请问你每天在这做什么?”青年似有所悟,起身而拜,愿闻其祥。怀让禅师和善地说:“譬如赶牛车,牛不前进,应该打牛还是打车?”他就是禅门一代宗师马祖道一禅师。

关羽出生的传说故事

《三国演义》这本书对关公的出生没交代清楚。关于他的出生,这里有个传说。红脸大汉听了,点了点头,半天才说:“老方丈,告诉你实话吧,我就是...龙王,玉皇大帝不准我在这方行雨。老百姓遭难,我心里也难过,才来跟你下棋,消愁解闷的。”第二天,这一方真的下了一场透雨。据说过了一百天,咯嘣一声响,木桶里跳出了个红脸小孩儿,这小孩儿就是关羽。

无姓儿

由于不知父亲来历,因此里中的人都叫他做“无姓儿”。无姓儿六、七岁的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有一天,道信禅师弘化到此地,无姓儿看到道信禅师,亲热地拉住禅师法衣不放,要求道信度他出家。无姓儿不悦而如大人似地质问道:“禅师!过去你嫌我太老,现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时才肯度我出家?”说到出家,“太老不要”,“太小不好”,好者无姓儿以“佛性为姓”,因此能成为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