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爱国将领冯子材逝世 在114年前的今天,1903年9月18日,清末爱国将领冯子材逝世。网络配图1903年9月18日,清末抗法名将冯子材卒。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一作翠亭。早年曾参加天地会起义,后受清...“招安”,镇压太平军,升至提督。1884年法军进犯滇桂边境时,以广东高、雷、钦、谦四府团练督办参加抗战。次年2月,被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起用,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积极部署战备。后历任会办广西军务大臣、贵州提督等。
1917年,那个枪口对外的英雄死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作者:最爱君1895年10月21日,膏药旗插上了台南城头。随着台南的陷落,日本人终于把他们觊觎已久的肥肉——台湾省,给吞下肚。然而,这个吞咽的过程,却让日本人非常不爽。
此战争中国胜利但最终却成失败者 让后人愤怒不已 与此同时,驻守在越南的清军没有接到朝廷的命令,继续作战,频繁偷袭法国驻军。战争初期阶段,驻守在越南的清军屡遭失败,法军趁势北上,侵入到中国边境,炸毁了镇南关的城门,后将战火蔓延到中国东南沿海。
这场战争中国虽然胜利了,但最终却成了失败者,着实让人愤怒不已 1883年,法国对越南进行了全面的侵略攻击,迫使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意在让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对此,法国方面大为恼怒,派出舰队向中国东南沿海发动攻击,福建海军全军覆没,部分南洋主力舰遭受重创,法军很快占领澎湖,直逼台湾省。战争初期阶段,驻守在越南的清军屡遭失败,法军趁势北上,侵入到中国边境,炸毁了镇南关的城门,后将战火蔓延到中国东南沿海。
「 ”老炮”冯子材——晚清击败西方列强第一人(2) 观音桥事件后,面对法方蛮横索赔和咄咄逼人的架势,一向软塌塌的清廷也终于强硬了一回,于1884年8月23日下旨开战,令清军沿中越边境分东、西两个方向进攻,收复越北地区。西线清军以云南军队为主力,云贵总督岑毓英为统帅,打到宣光城下,与法军进行惨烈的攻防战。东线清军以广西军队为主力,超越原防御阵地主动出击。冯子材参加的,便是东线清军。派系林立东线清军的统帅,是李鸿章淮系的核心成员之一,新任广西巡抚潘鼎新。
我是左帅的兵!淮军潘鼎新大我半级也不行 1884年3月,王德榜奉左宗棠军令回家乡募旧部八营支援在越南打仗的淮军。其后,前军主帅、广西巡抚徐延旭、广西提督黄桂兰因作战被革职查办。淮军名将潘鼎新被任命为广西巡抚督办军务、楚军名将王德榜代理广西提督。他的内心心声可以解读为:在潘鼎新手下干,丢不起这个人。他是真敢硬杠清廷的命令,硬撅潘鼎新。在中法战场上,我方不断落败,潘鼎新诿过于冯子材、王德榜身上。
没军饷如何安抚士兵?这位将领有才,用谣言消除即将发生的兵变 咸丰十年,太平军日盛,清末将领冯子材守卫的镇江却固若金汤。清朝各路被击败的残兵败将一波波涌入镇江这个避难所,合起来有1.7万人。这些人来源复杂,大都是绿营兵,处于协助地位,清廷只提供兵器和军饷,装备和军服则需要绿营兵自己筹备。冯子材只好走裁军这一步,将三千多名非战斗的兵员裁撤。如果军饷仍无法解决,哗变马上就要发生。苦闷的冯子材走投无路,召集总兵、记名总兵、镇江知府一起商讨对策。
抗旨是门技术活,看看李鸿章是如何抗旨的? 曾国荃围天京期间,李秀成率二十万人马自上海回援天京,曾国蕃向朝廷求救,朝廷连发两道圣旨要求李鸿章回师救援,朝廷的态度已经是非常明确了,勒令李鸿章立即救援镇江,保卫曾老九。李鸿章如能抽身赴镇,则呼应较灵,于大局较有裨益。为了强调自己的功业,李鸿章着重强调了敌众我寡之态势,并为下一主题事先做好了铺垫。理论上来说,在行政公文中明确否定领导决议,是不理性的行为。
我们永远不能忘了这英雄,他是扭转时局的中国脊梁,不是林则徐! 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很多名将和民族英雄被奸臣和昏君害死,如南宋的岳飞,赵国的李牧和秦国白起。朝廷无奈,只得派潘鼎接了徐延旭的职务,而此时的苏元春被任命为广西提督,统领越南北圻的桂军。清军一鼓作气,乘胜南下追击,连战皆捷,取得了近代中国抗击列强入侵战争中最重大的胜利,扭转了时局。最后,苏元春被捉拿入狱,后又发配边疆。让我们好好怀念这些民族英雄和中国脊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