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大汉开国功臣生存指南:做刘邦的臣子,真难

古乐府诗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1有一阵子,萧何的名声很差。汉十二年(前195),身为大汉相国的萧何,借职务之便四处强占田宅,放...,惹得关中百姓怨声载道。昔日的开国功臣一时竟成了千夫所指的地主恶霸。▲萧何画像。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外征讨淮南王英布叛军的汉高祖刘邦,不久就得知关中民众都在埋怨萧何,可他非但没有发怒,还面露喜色。刘邦班师回朝时,京城老

史上最妙的阳谋:困扰西汉几任皇帝的大难题,被此人一招解决

历史上有名的阳谋不少比如孙膑的两次围魏救赵、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及今天要说到的推恩令,推恩令堪称史上最妙的阳谋:困扰西汉几任皇帝的大难题,被此人一招解决。七国之乱虽然最终平定,中央朝廷的权力也得以大大加强,地方诸侯王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但是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侯国的存在仍是一个大大的隐患,直到汉武帝时的重臣主父偃提出推恩令,才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困扰了西汉几任皇帝的大难题。

骑兵是如何取代战车的?中国古代骑兵发展脉络

步兵,这个不用过多解释,只要是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步兵。春秋时期战车复原图车兵,顾名思义,就是乘战车打仗的军队,战车一般是4匹马拉一辆车,车上乘坐3人,这3人都是强壮有力贵族或者贵族的亲随。古代的战车相当于今天的坦克,对步兵来说,战车几乎是不可战胜的。想要对付战车,必须拥有比对手更多的战车。在车战的巅峰时期——春秋时期,拥有战车的多寡是衡量国力的唯一标志,没有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宫廷政变

中国历史上的宫廷政变层出不穷,要么来自文臣武将,要么来自皇族内部,但大体上以后者居多。而历史上不论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宫廷政变,大都与两个词有关,那就是权力和野心。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些不计其数的宫廷政变中,遴选出对后来的历史进程影响较大的十次,作一简单的回顾。

楚汉时期的第一勇将:项羽和刘邦都要无比尊重的一代枭雄

九江者,故秦九江郡也。霸王项羽之所以用九江为诸侯国名,自然是与常山国、衡山国和河南国一样,单纯就是以郡名作为国名。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史记·项羽本纪》汉元年二月,因楚将当阳君英布勇冠三军,立功无数,遂被霸王项羽封赐为九江王,立都六城。

东汉的尚书台: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的曹植曾经写过一篇《汉二祖优劣论》中,得出的结论是刘秀能力高与刘邦。他这样描述(下图):刘秀虽然是皇族出生,但是这个身份并不是他登上皇位的最重要因素。在新朝末年,他的家族都已经没落,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绿林和赤眉中脱颖而出,逐渐剿灭了各地的诸侯,一手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朝代——东汉。刘邦的艰难困苦他一样都没少吃,也曾经如同刘邦一样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此人是汉初异姓王,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晚年被迫投降匈奴

刘邦称帝后西汉出现了一大批新贵族,最出名的要数八位异姓诸侯王。原本以为经过数年的楚汉战争,从此天下会太平无事,可是这些异姓王都蠢蠢欲动,年近六十岁的刘邦不得不再次披上战袍。经过数年征讨,异姓诸侯王逐渐被征服,其中一人最令刘邦痛心,他就是燕王卢绾。与其他几位异姓王不同,卢绾与刘邦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在所有臣子中可以说排第一位。两人同乡,他们父辈的关系就非常要好,更巧的是,两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