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为什么可以靠十三副盔甲起家?跟李成梁关系不大

据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家,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很多人以为,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后金,天生就是大明的死对头。可实际上,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崛起,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明一直在默许他发展。

清军五次深入明朝境内,为何不一举拿下京师,反而「 ”打完就跑”?

欢迎观看编者导读:明朝与清朝(后金)之间的战争,如果从公元161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突袭抚顺、清河一带开始,至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铁骑挥师进入山海关并成功占领北京城为止,前后历时整整26年之久。在这26年之间,双方爆发的大大小小规模的战役不下于数十次,在具体的战役中双方互有胜负,也都各有损失,但纵观整个明清之间战争发展的局势,基本上是以明朝失败、清朝胜利为主要倾向。

他,父子十人,一人效忠大明, ... 身成仁,九人追随大清,高官厚禄

就在8年以前的1618年,他雄心壮志第一次誓师讨伐大明,率军兵锋直指抚顺,这也是后金攻打第一座明朝的边城。努尔哈赤让军队围困抚顺,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写书信投于守城的大明游击李开芳。不论是李开芳畏惧努尔哈赤大军,还是考虑到城中百姓或是自己的性命,总之结果是李开芳开城投降,归顺后金。李开芳顺利成为了后金的额驸。从此,李开芳死心塌地地追随努尔哈赤,效忠后金。

纳兰性德是何许人也?纳兰家族是由何来?纳兰家族又是怎样强大的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因避太子之讳,改名性德。表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他不仅才华横溢,还善骑射,是康熙帝身边的侍卫,真正的文武双全。纳兰性德虽出生于富贵人家,但是身上并没有纨绔子弟的气息,他淡泊名利,温文儒雅,热衷于汉文化。

努尔哈赤最成功的一个战术,让明朝吃了大亏,让太平天国灭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努尔哈赤有着极高的...才能,在统一女真和起兵反明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金庸就称赞他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天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努尔哈赤最成功的一个战术,在200年后曾国藩用之,大破太平天国!根据明朝史料记载,早在洪武年间,辽东就有100余万人,按照250年增长3倍计算,辽东应该有300余万人。众所周知,女真人数量稀少,面对数量庞大

李成梁偏袒努尔哈赤,这一做法令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起努尔哈赤与李成梁的关系,还要从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谈起。由于心里过意不去,李成梁封赏了努尔哈赤大量的领土和财物,当作是对他家族损失的弥补,但这一举动也直接把努尔哈赤部落养肥了,并最终成为了最强的辽东女真部落。不仅如此,李成梁还让自己的儿子李如柏娶了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两家从此有了联姻关系。

从左翼蒙古南迁事件,浅析清朝初期的统战意识对明朝的毁灭性打击

导语:明嘉靖二十六年,蒙古察哈尔部第二位可汗、林丹汗的高祖父达赉逊为了避免被逐步取代自己蒙古霸主地位的土默特部所吞并,率部南迁,从今天的内蒙占锡林郭勒盟及赤峰市北部一带南迁至大兴安岭东南部地区,这次大迁徙被后世称为「”左翼蒙古南迁事件”。左翼蒙古南迁事件并未引起他的宿敌大明王朝的注意,但却大大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崛起,皇太极更是在归降的察哈尔部基础上创设蒙古八旗制度,进一步充实和壮大了清朝...力量,

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十几万人,却挡不住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作出重要决定:发兵征讨明朝,首先进攻位于赫图阿拉西边的抚顺城。后金军日夜兼程,于第二天深夜疾进至抚顺城外。镇守抚顺的明朝游击将军李永芳从睡梦中惊醒,立即起身,准备出去了解情况。这时候,一个士兵慌忙跑上前来,呈给他一封努尔哈赤劝他投降的信件。后金的内应乘乱打开城门,后金兵一拥而入。努尔哈赤下令劫掠了大量人畜财帛,捣毁了抚顺城,又回军击...了前来援救的明朝总兵张承胤,然后班师。

清太祖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 ”七大恨”,究竟在「 ”恨”什么?

明万历四十四年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七大恨最初版本现已不存。现存最早记载七大恨内容的文献是后金天聪四年正月皇太极率部攻打卢龙县时所发榜文——《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金国汗谕官军人等知悉:我祖宗以来,与大明看边,

铁帽子王的帽子虽铁脖子可不铁,皇帝照样想 ... 就 ... 想罚就罚

铁帽子王就牛逼啦?满清对于宗室管理可是非常严格,上至亲王下至贝子无不战战兢兢,就算您是铁帽子王爷照样有错必惩,有过必罚。要是犯了错误,这戴帽子的人说换就换,连磕巴都不打一个,夺爵赐死更是家常便饭,所以说是铁帽子王,其实一点也不铁,照样要夹着尾巴做人。咱们看看满清铁帽子王爷们的袭爵情况就能看出来,不违法咱们还是好朋友,要是犯了法,那就休怪朕无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