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陈平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7天7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得以解围。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

张良

张良的祖父和父亲,在战国时期曾先后任韩国宰相。秦国灭韩后,张良图谋恢复韩国。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张良投靠刘邦,成了刘邦的重要谋臣。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300人。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

韩信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淮水之战,项羽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之。韩信著有兵书3篇,已失传。

项羽

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项羽随即回师救援,大败汉军,刘邦退据荥阳。此外,项羽虽然作战骁勇,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刘庄(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原名刘阳,字子丽,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人口为2100万,至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加至3412万。

刘秀

刘秀突围调集援军,与守城义军合击,重创莽军主力。刘秀闻讯赶赴宛城请罪,以此取得更始帝信任,被封为破虏将军、武信侯。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此,刘秀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此后,刘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中国。显见刘秀对诸将的约束力仍然不足。

刘彻

汉武帝刘彻沛人刘彻,汉武帝,汉朝第7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子、汉文帝刘恒孙、汉高祖刘邦曾孙,其母是皇后王氏。刘彻于4岁时获封为胶东王,于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于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三长的皇帝。刘彻为人豁达大度,喜文艺,尤好辞赋。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此后,刘邦为了全力对付内部封建割据势力,对匈奴暂时采取了“和亲”政策。

刘启

刘启,汉景帝,中国西汉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刘恒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

刘恒

刘恒,汉文帝,西汉皇帝。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文帝二年和十二年,曾两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文帝统治期间,汉王朝的统治逐步趋向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呈现富庶景象。文帝死后,他的儿子景帝即位,继续推行宽松开明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

起兵反秦时,称沛公;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称汉高祖、汉高帝、汉太祖高皇帝或汉太祖。秦时曾做过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李新所以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