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追述中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晚年追忆昔日旧京的繁盛,写成《东京梦华录》10卷,书中分别记载东京城池、河道、宫阙、衙署、寺观、桥巷、瓦市、勾栏,以及朝廷典礼、岁时节令、风土习俗、物产时好、诸街夜市,反映出当时都城官、私手工业作坊、商业、文化、交通的发达情况和东京的风貌。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东京梦华录》的标点本。

文献通考

简称《通考》,共348卷。《通考》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各朝正史、历代会要、《资治通鉴》等史书外,还采用了私家著述的史书、传记等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因为作者企图通过这些资料,对各项典章制度进行融会贯通、原始要终的研究,故取名为《文献通考》。《文献通考》对宋代典章制度的记述特别详细,约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可以订正、补充《宋史》诸志的地方甚多;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颇多独到见解,实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168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淳熙十年,通鉴纪事本末重编定为980卷,并上《举要》68卷,《修换事总目》10卷,《总目》5卷,总计1063卷,前后历时40年。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宋史

《宋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中国宋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总裁与史官30人集体编撰。南宋灭亡后,元朝将宋的各种史籍文书5000多册,运至大都国史院,成为元人纂修《宋史》的资料依据。《宋史》为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历代屡有重修宋史之议。这些改订之作,虽然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没有一部能够取代《宋史》。

史通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刘知几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开始担任史官,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的横加干涉,退而私撰《史通》。《史通》包括内篇39篇、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史通》之宋刻本已不可见,流传至今的最早本子系明刻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煦华校点《史通通释》,有详细校勘,并改正许多引书上的错误。是为目前之通行本。

唐会要

《唐会要》,记载中国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唐德宗时,苏冕撰成《会要》40卷,记唐初至代宗时典故。王溥采择唐宣宗以后故事加以续补,撰成《唐会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正月进呈。《唐会要》共分514目,另在不少条目下有杂录,通典将与该条有关联又不便另立条目的史事列入。《唐会要》所记,以宣宗前的内容较丰富,宣宗以后因编者无所因循,加以唐末历史资料散佚,故所述较为简略。《唐会要》至清代仅存传抄本,脱误颇多。

通典

《通典》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宋代史学家郑樵、马端临以《通典》为楷模,分别撰成《通志》和《文献通考》,习称“三通”。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点校本《通典》,为目前通行的版本。御制重刻通典序稽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及累朝名物制度因革损益之详,纷纶浩博,散见典籍,未有统贯。

唐律疏议

《律疏》与《律》合为一体,统称《永徽律疏》。唐朝法典至今只有《唐律疏议》和《唐六典》传世,余均亡佚。《唐律疏议》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政治经济制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刘俊文校点的《唐律疏议》。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记载中国唐朝唐太宗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10卷40篇,约8万字。《贞观政要》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贞观政要》国内外现存的古写本有20余种,其中日本所存的18种,均属12世纪以前的写本。

周书

北周诏令文书多仿先秦文体,《周书》如实照录。唐高祖采纳其意见,但数年未能成书。唐太宗复令修撰五朝史,周史由令狐德棻及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等承担。北齐书《周书》共五十卷,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而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