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卜藏丹津叛乱 罗卜藏丹津叛乱,中国清代雍正元年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首领罗卜藏丹津发动的叛乱。罗卜藏丹津为顾实汗之孙,康熙五十三年承袭其父的亲王爵位,成为青海和硕特部蒙古贵族的最高首领。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发动武装割据叛乱。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部避难。清...平定叛乱后,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了重大改革,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多伦会盟 多伦会盟,中国清康熙帝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今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多伦诺尔蒙古语为七溪、七星潭之意。康熙帝为安置喀尔喀蒙古,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次日,召集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尔喀三部贵族会盟。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
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中国清...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三娘子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盟旗制度使蒙古族人民不能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婚嫁。1949年后,盟旗制度已彻底废除,仅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也先 也先,中国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正统四年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常与明王朝有贡使往还。也先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赤斤蒙古诸卫首领通婚;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内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归于己,而弊则均受,引起部下不满。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
厄鲁特蒙古 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而当时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土尔扈特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清廷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厄鲁特蒙古的后裔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
土鲁番 土鲁番,中国古地名。即今新疆吐鲁番。唐灭高昌,置西州及交河县。宋时为回鹘所据。明时始建有地方政权,以其地名称土鲁番。此后土鲁番渐趋分裂,势力渐衰,板升其国称王入贡者多达数十个。土鲁番居民约有1~2万人,主要是畏兀儿人,统治者则为蒙古人。有战事时,速檀王子即抽取丁壮,并聚集各头目集议后而行。与中原地区的贸易是其经济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通过朝贡形式进行。清改称吐鲁番并设为直隶厅。
建州三卫 五年,建州左卫亦迁至此地。建州三卫由此形成。自正统年间至明末,建州三卫基本上定居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先是王杲自称建州右卫首领,以古勒寨为中心,统治三卫,遭到明军的攻击。同时王兀堂自称建州左卫首领,崛起于今恒仁一带,其统辖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鸭绿江下游。同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史称后金国,建州三卫结束。
乃蛮 《史集》记载,起初乃蛮境内有别帖乞和乃蛮两个近邻的突厥部落。乃蛮也因此成为蒙古高原诸部中“国大民众”、势力最强的大部。乃蛮国家机构中通用畏兀儿文字。基督教聂斯脱利教派在乃蛮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巫术仍是乃蛮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手段。乃蛮与克烈和蒙古进行过多次相互掠夺的战争。1203年,成吉思汗灭克烈部,造成对乃蛮的直接威胁。屈出律的后人成为答鲁乃蛮氏,其中一支后人在元朝做官。
克烈 关于克烈族属,学者意见不一,或主突厥说,或主蒙古说。11世纪初,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克烈部。铁木真兵力逐渐恢复,出奇兵偷袭王罕营帐,彻底打败克烈军,尽并其部众。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克烈人分编入各千户。在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后妃、大臣、将领中,有不少著名的克烈人。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着,后来的卫拉特蒙古和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蒙古族中,均有克烈姓氏。
乌古 乌古,中国辽、金时期游牧在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有乌古里、于厥、羽厥、妪厥律诸译。在海勒水以北的称三河乌古部,在海勒水以南的径称乌古部。其后,乌古叛服不定。大安中,经阻卜磨古斯之叛乱后,辽在蒙古草原上的控制愈难于维持。寿昌二年,徙乌古、敌烈两部于乌纳水邻近地方,以控扼北边冲要。金灭辽,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北走,聚众据可敦城,乌古部附西辽德宗,一部分人西迁,余众附金,被东徙至庞葛城耕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