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万历三大征

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万历初杨应龙为播州宣慰司使,十七年公开作乱。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首尔)。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三次战役虽取得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经此三次战役后,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妖书案

妖书案,中国明末的疑案。明神宗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常洛,为皇长子。贵妃亲自作序,其兄郑国泰重刻此书。三十一年十一月,又出现《续忧危竑议》一书。因其言词诡妄,所以当时称作妖书。神宗见书后大怒,立即命厂卫搜缉,大索奸人。项、乔两人上书自明,帝不问。其时浙党党魁沈一贯当国,与东林党人积怨已深,遂借此案诬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兴起大狱。次年四月磔生光,草草结案。

永乐迁都

永乐迁都,中国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的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靖难之役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四年,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这就是“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后,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暠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胡惟庸被...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明玉珍

1366年2月,明玉珍病逝,享年36岁,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其子明升继位。四月,兵至铜锣峡,行省右丞相连夜逃离,参政出战被擒,明玉珍占领重庆。明玉珍占领重庆6年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睿陵明玉珍死后,各种文献皆记“葬江北”或“葬于江水之北”,陵曰永昌。1982年3月30日,位于重庆江北城上横街洗布塘的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在基建工程中发现明玉珍墓,史称睿陵。

方国珍

方国珍,中国元末割据浙东的武装首领。元廷命江浙行省发兵征讨,方国珍受元招降。士诚降元,国珍罢兵,据有庆元、温、台等地。十八年底,朱元璋克婺州,遣使招降方国珍。次年,方国珍降,张士诚朱元璋授其为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国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职,并于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九月,朱元璋出兵攻方国珍。

张士诚

张士诚,中国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十四年正月,据高邮,称诚王,建国大周,改元天祐。由于临阵易将,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出击,大获全胜。后张士诚渡江南下,与朱元璋开战,陈友谅张士诚败,投降元廷,封为太尉。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不再输粮至大都。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灭陈友谅汉政权后,开始全面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自缢死。

陈友谅

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陈友谅阵亡之后,其部下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勇认为,传统历史文献中存在诸多故意歪曲丑化陈友谅形象的现象:如制造朱元璋以弱胜强的印象,将陈友谅的主要功绩忽略不计;附会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权神授;夸大个别细节,塑造陈友谅失败形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后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有失偏颇。

刘福通

至正十一年五月,与栾城人韩山童等以白莲教组织群众,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事败,韩山童被元兵捕...,刘福通率余众攻占颍州。各地贫苦人民群起响应,形成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刘福通...丞相杜遵道,自为丞相,称太保。十七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伐元。与此同时,刘福通攻克汴梁,以为都城。二十三年春,张士诚遣部将围安丰,刘福通向当时在名义上尚属大宋政权的朱元璋求援。朱元璋来援,刘福通与韩林儿被接至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