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儿 至正十一年五月,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在颍上发动起义,韩山童被捕牺牲,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刘福通等攻克颍州。十五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当时韩林儿虽有帝名,但实权为刘福通掌握,外出将领大多不受约束,政权建设很差。二十三年二月,安丰受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韩林儿被名义上尚属大宋政权的朱元璋救出,安置滁州,从此受朱元璋挟制。
察罕帖木儿 随着察罕帖木儿不断挫败红巾军,其官职和地位逐渐上升,由汝宁府达鲁花赤升至兵部尚书,后历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河南行枢密院事,中书省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察罕帖木儿攻克汴梁后,军纪严明,城中居民生活不受影响,不久河南全境平定。察罕帖木儿遂派使者前往招降。
脱脱 脱脱,中国元代大臣。时伯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专权恣横,为顺帝所忌,脱脱恐受累,与顺帝近臣密谋除伯颜。六年,乘伯颜猎于柳林之机,受命将他逐出京师。至正元年,任中书右丞相。九年,复为中书右丞相。十二年,率兵剿红巾军,以镇压起义之功封太师。十四年,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伐高邮张士诚起义军。高邮未下,顺帝忌脱脱权力过重,就军中削其官爵。后流徙云南,被毒死。
哈剌哈孙 哈剌哈孙,元成宗铁穆耳朝大臣。哈剌哈孙守卫宫门,拒绝执行皇后发布的内旨,称病不签署文书;秘密遣使迎接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的长子海山于漠北、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怀州。武宗因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听信谗言,罢免其右丞相职,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哈剌哈孙在漠北,命诸部置传车,自内地转运粮米以赈济饥民,置仓库储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称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
姚枢 1232年,蒙古军破许州城,姚枢到燕京(今北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荐北觐窝阔台汗。1235年,皇子阔出统兵攻南宋,诏姚枢从杨惟中随军访求儒、道、释、医、卜等类人才。1250年,忽必烈召姚枢至漠北访问治道,姚枢上书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深受器重。忽必烈受命总制漠南汉地...,姚枢建议在与南宋接壤地区屯兵,积谷守边,徐图灭宋,被采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藩府旧臣预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
许衡 闻知许衡到来,纷纷前来求教。许衡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使人人有所收获。临行时,京兆百姓和学生苦苦相留,有的学生一直将许衡送到临潼,方才告别。王文统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登上汗位,又将许衡召回都城,授予国子祭酒。1273年,许衡辞职归怀州。是年六月,许衡因病请求归乡。延祐初年,诏命在京兆设立书院纪念许衡,并以许衡旧书斋名命名为“鲁斋书院”。
王文统 金亡前后,王文统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诸侯,后投奔益都行省李璮,被留为幕僚。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提拔王文统任中书省平章政事,行中书省事于燕京,主管中原汉地政务。王文统因与李璮的关系受到牵连,以同谋罪被处死。
刘秉忠 刘秉忠,中国元代前期政治家。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17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至元元年,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等官职。八思巴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新城。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
李璮 1231年李全死,不久李璮袭为益都行省,拥军自重。1259年,李璮加速准备反叛蒙古,一面进犯南宋,取海州等4城,一面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忽必烈为了稳定李璮,加封他为江淮大都督,并对他的上述活动隐忍不发。南宋封李璮为齐郡王,但并没有在...行动上给予有力配合。李璮粮秣告罄,军心离散。
张柔 张柔,蒙古时期中国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张柔聚集乡邻亲族数千家结寨自保,金当局任为定兴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汴京守将降,张柔独至史馆运走《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又访耆旧望族,护送北归。1234年,张柔入觐窝阔台汗,升万户,兼管军民,史天泽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1243年,大帅察罕调张柔镇杞县。忽必烈北还,令张柔领蒙古汉军留驻白鹿矶待命。二年,张柔献《金实录》于朝廷,以年老致仕,受封为安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