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太学

西周已有太学之名。东汉太学发展较快、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政局纷乱,太学时兴时废。及至唐初,太学规模完备,盛极一时。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唐代规定凡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及国公子孙可入国子学,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尽相同。各朝太学均有不同的放假制度。为了进一步掌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历代太学都制定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

翰林院

翰林院,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开元二十六年,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本身无秩品。御史台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明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

御史台

秦及西汉御史属御史大夫府。下有两丞,其一为御史中丞,又称中执法,具体掌握监察权力。西汉末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不再兼管监察,御史中丞出为台主。东汉因袭,称御史台,直至唐代。御史台的职责最重要的为两项:一是弹劾百官;二是推鞫刑狱。御史监军的权力早在唐玄宗时已被宦官取代。宋沿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兼理重难案件。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一直行用至清末。

六部

六部,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为六部前身。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清代于天聪五年仿明制设六部。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兵部掌全国兵籍及武职官员。五月,内阁颁布官制,吏部遂撤。六月,改礼部为典礼院。六部之制,遂告变革。

政事堂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政事堂囊括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宰相、执政的议事办公处,仍设在原政事堂正厅,改称三省都堂,通常只称为都堂。此后宰、执的办公处设于尚书省的都堂,有时也称之为中书或政事堂。

尚书省

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由宦官典尚书的制度,受到大臣激烈反对。加之,南朝时中书舍人专任机密,尚书省的实际地位更为下降。西魏时,朝廷尚书省的组织情况不详。大行台的组织略同于尚书省,有仆射、尚书、丞、郎等职。地方州、县亦禀承尚书符令施政,并定期向尚书诸司申报户口、籍账及政绩,故尚书省仍是国家政事总枢纽,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因其长官被排除于决策机关之外而成为单纯的执行机构了。元代以后,尚书省遂废除。

卿监

卿为寺长官,监为监长官,故又称寺监,也常称为“诸卿”。也有学者认为卿作官名始于王莽时。卫尉寺,北齐掌宫门警卫及武库等,隋唐则宫门警卫归左、右监门卫。而作为卿监的五监之设,则始于北周建德四年创设军器监,唐曾两度废入少府监,掌铠甲、弓弩制造。九卿北宋虽设诸寺监,但除大理寺和国子、司天以及后设的都水、军器等监外,大多名存实亡。随着清朝灭亡,卿监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九卿

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因并非专指九种官职,故又称列卿。西汉时,九卿职权甚重,名义上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至此,九卿遂为九寺长官之专称。但宋初九卿仅为官员品秩,无职掌。明代一般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为九卿,又称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三公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

门生

门生,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东汉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为主人行不法之事。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举主,主子死了要服3年之丧,并继续侍奉其后人,形成一种世袭的臣属关系。后世门生,主要是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