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

作为时代的呼声,19世纪上半叶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贝多芬;尤其是造就了一个极度悲观的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但是,叔本华的父亲坚信文人多穷的观念,坚持不让其独子弃商从文。1816年,叔本华正值28岁。叔本华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最后大概是“乐极”地躺在沙发上溘然辞世。

诗人哲学家尼采

有人说,在上个世纪的思想家中,若要举出两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推马克思和尼采。在西方的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尼采也常常遭到误解,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作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要真正理解他是很不容易的。1865年,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的尼采,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诞辰

在229年前的今天,1788年2月22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诞辰。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网络配图叔本华,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