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司马懿:诸葛亮的每一步都在我的意料之中,郭淮:末将有个疑问

司马懿:「”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伯济你知道诸葛亮用兵有何漏洞?”郭淮:「”恕末将直言,诸葛亮用兵可以用‘进退自如’,‘无懈可击’来形容,诸葛亮无论是进军还是撤退都极其有条理,即使当初经历街亭惨败,诸葛亮撤兵之时,蜀汉将士也是不慌不乱,丝毫没有溃退的迹象。在战场上,蜀汉将士士气始终高涨,不需要督战,都能奋勇争先,蜀汉将士‘胜不骄,败不馁’,又能够对百姓秋毫无犯,可谓一直纪律严明的军队。据末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偶像,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你只能膜拜他

卧龙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仍是不肯出战,于是,双方再次进入等待状态,不过双方等的东西不一样。诸葛亮等的是一次克敌制胜的机会或者等的是雍凉百姓和少数民族对曹魏帝国彻底的离心离德,而司马懿等得则是诸葛亮的死期。我确实没有你厉害,但是等你死了,没有发言权了,我只要比你活得长,就是胜利!打不过你也要熬过你!

关羽威震华夏,此人力助曹操退敌?最后却落入司马懿圈套!

在高平陵事件前,虽然司马懿父子一直暗中蓄积力量,但要是没有一个人从中相助,纵然曹爽政治智商低下,也不至于如此轻松得逞。此人便是太尉蒋济。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蒋济一生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曹魏君主,对曹家可谓忠心耿耿。

曹爽之死:危急关头不听此二人之言,终将曹魏江山送给了司马氏

为此,曹爽劝说曹芳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太傅其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职位。面对曹爽的损招,司马懿表现的相当淡定,可以说是逆来顺受。为了躲避曹爽的风头,司马懿主动称病,躲回了家中,不再参与朝中大事。于是,在曹芳和曹爽一行人出城后,司马懿立即在洛阳内发动政变,他以素来和曹爽不和的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洛阳城的各个城门。志大才疏的曹爽想了一夜,决定交出兵权。

诸葛亮在绝境之时还有心情弹琴,敌军全傻眼,只有一人看懂了

至圣孔子曾曰过「”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这句话想来大多人都听过,而诸葛亮作为学贯古今的绝世奇才,当然也是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诸葛亮只是在后面指挥,避免自己受到危险,毕竟身份和地位摆在哪里,如果自己死了,偌大的蜀汉怎么办?匡扶汉室的大旗谁来抗?而很多时候诸葛亮也是这么做的,赤壁之战得知周瑜有...自己的心思,于是赶紧的就安排好了退路;周瑜死后,他去哭孝

诸葛亮南征南中和司马懿北征辽东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刘备伐吴图片来自网络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南中,公元238年司马懿北伐辽东。从表面上看,诸葛亮南征南中既结束了困扰蜀汉多年的少数民族叛乱,又为蜀汉增添了北伐的实力;司马懿北伐辽东既结束了辽东公孙家族的军阀割据,统一了北方,又割裂了辽东和东吴政权的联盟,解决了曹魏政权的后顾之忧。但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战略意图绝不仅于此,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三国孟达反复无常,是性格使然还是形势所逼?

孟达与法正是铁哥们儿。法正一死,孟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来孟达已惶惶不可终日,刘封更是变本加厉。孟达长得相貌堂堂,身材伟岸,是标准的大帅哥,擅长见风使舵,加之能言善辩,谈吐不凡。司马懿接到孟达反叛的消息,一边写信安慰他,一边急行军。8日赶到房陵城下,让孟达措手不及。孟达的这次背叛,有他性格上的缺陷,但更多的是命运的无奈。

司马懿仅有的一次单挑,面对蜀汉军中悍将,结果却出乎预料

司马懿见了大惊。魏军着慌,各自逃窜。且说司马懿逃回寨中,心甚恼闷。司马懿得知此事后,派兵夺取了几个木牛流马进行仿制,并将其军粮运输载具。谁知此举正中诸葛亮下怀,诸葛亮派大将王平袭击司马懿大军的运粮队伍,将曹魏大将郭淮击败。司马懿亲率大军前来增援,又被诸葛亮的伏兵袭击。在混战中,司马懿被廖化追赶,险些丧命。

这两人为司马家族立下汗马功劳,却没能等到东晋建立的那一天

而在灭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国时,最大的功臣有两个,这两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也是读者极为熟悉的,一位是邓艾,一位是钟会。殊不知,钟会和邓艾还是司马氏能够代魏的重要功臣,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狗腿子。正是邓艾和钟会多次相助,司马氏才能将反对自己的势力异议翦除,最终建立晋朝。说起来,邓艾和钟会也算是晋朝的开国功臣,如果他们能活到那一天的话,不过他们和绝大多数的开国功臣一样,下场都非常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