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调阳

明朝吕调阳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去世时全国哀悼

吕调阳自幼好学聪颖,6岁便离家读书。嘉靖二十九年,吕调阳自廷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后,初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出任会试分校官,此后父母双双去世,他回乡守丧。国子监简称国学,又称大学。吕调阳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启发式,并能以身作则。皇帝仅10岁,大权由内阁代理。至此,吕调阳为内阁次辅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吕调阳去世那一天,神宗“辍朝一日”,下令全国致哀一天。

明张居正吕调阳墓志铭,张居正是怎么评价吕调阳的?

碑藏桂海碑林博物馆,明九年刻,正书,75厘米×72厘米。《太保吕文简公墓志铭》由明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撰文,次辅张四维书碑,详细记述了吕调阳的生平事迹。吕调阳,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人。吕调阳为人忠厚质朴,“其事父母极孝”,正直磊落,“立朝重名义,门无私谒”。吕调阳在普陀山有《施地记》石刻,因其在《明史》中无传,此墓志铭和所留石刻均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两朝帝师吕调阳,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

历仕三朝的“当世丙吉”明朝中后期,官场倾轧激荡,吕调阳历仕三朝,官阶只升不降,堪称奇迹,根本在于其道德修养。万历皇帝登基时即由吕调阳任礼仪主持人。两朝帝师与《帝鉴图说》吕调阳学识渊博,亦是一位教育大家。与吴国伦的交会吕调阳,朝廷重臣;吴国伦,当世名士。虽生于南粤,但吕调阳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其子辈以“兴”字为行,以示不忘故乡。

吕调阳的读音_明朝万历大臣_申时行和张居正比较_吕调阳人物评价

嘉靖十三年,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父母相继去世,吕调阳回乡守丧。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加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万历年间,内阁高拱与张居正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但吕调阳辅佐张居正改革而不为政敌所忌刻,他先于张居正致仕还乡,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张居正死后被政敌攻讦而遭受的抄家之祸。做到了“律吕调阳”。

申时行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能活到最后?

今天猩猩就来讲一讲申时行坐稳首辅的过程,希望您能喜欢。申时行的官职也是突飞猛进,万历六年,年仅四十三岁的申时行进入内阁。他沉醉权力,内阁的其他成员就是仆人,申时行甘心当仆人,因为他知道反抗的结局就是死。但是申时行没有再等十年。事情做完了,国家稳定了,人民也都安居乐业,申时行却辞职了,万历十九年八月,申时行回到了故乡长洲。万历四十二年,他年满八旬,安详去世。

人治官场,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干部更易受重用

我先声明,第一,我们是法治国家;第二,我说的是历史上的人和事。人治官场,能力强的干部很难受重用。有的说,某某当了司长,是因为他能力弱?不是的,以他的能力,本来是能当尚书的,明白吗?其实,按照他的能力,他是可以入阁拜相的。我举一个例子吧!明朝中后期,张居正当国,他选配内阁副手,首选是老乡吕调阳。他给张居正当了六年副手,在四个副手中,干的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