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生以灭了自己祖国为目标,为何却没人指责他 伍子胥出生在楚国,是楚国人。伍子胥针对楚国的弱点,提出吴军应分为三部,轮番击楚,以诱楚全军出战。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伍子胥在楚未能安抚民心,致使吴军难以立足,为日后悲剧埋下伏笔。伍子胥侥幸逃往吴国,发誓必灭楚国,以报灭门之仇。阖闾在登位后,任伍子胥为行人,协助自己管理国家大事。伍子胥自尽而死自此伍子胥波澜壮阔的一生结束了。伍子胥虽为楚人,却灭楚国,后来人没有过多的指责他,其实主要两个原因。
宰相与昏君 在楚平王的时候,出了个聪明能干的宰相叫伍奢。楚平王是个昏君,他听信奸巨的谗言,阴谋要...害伍奢。趁一次上朝的机会,他找借口把伍宰相关押起来,楚平王心狠手辣,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又派差人到伍奢家里,要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去保释。两个当差的把他们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楚平王。
东吴夺荆州后为什么在荆襄一带毫无建树?对此诸葛亮早有评论 为夺荆州,东吴可谓费尽心机。在荆州一带上演了一出出好戏,但我们惊奇的发现。在吴国控制荆州之后,这个地区几乎销声匿迹了。那么为什么东吴之后在荆襄一带毫无建树呢?东吴并非不曾由此北伐。此外吴国在此方向少有主动的...动作。吴国北伐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条就是荆襄方向的汉水一路。所以吴国就算夺取了襄阳,长远考虑也要舍舟步行。
带你了解三国历史:魏蜀吴三个性质不同的国家 魏和蜀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国家,魏国是拥有军队的国家,蜀国叫做拥有国家的军队。魏国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拿自己当做一个正统,要好好建设这个国家,打仗只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任务。三国时代同时代的欧洲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就是一个拥有军队的国家,军队属于国家,所有的士兵都属于国家,将领也属于国家,领兵打完仗军队就要交出来,军队属于国家。
出访受辱联吴灭楚,十一年后被楚强逼迁国,迁国后又被其大夫 ... 死 历史上,蔡国也曾是皇亲国戚:作为周武王之弟,蔡叔度是最早一批得到分封的西周诸侯。可惜的是,周武王过世后,他立场不够坚定,蔡叔参与了武庚造反而被流放。后来,蔡叔度之子胡因在鲁治国有功,被周公举荐而复封在蔡,成为了诸侯。
沈尹戌悲剧,证明楚国从来都不缺人才,却缺乏人尽其才的机制 沈尹一职,在史学界颇有些争议:有人说是楚国县尹,有人说是沈姓的官尹,更有人说是楚国的内侍官。沈尹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楚庄王时期。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前,楚国中军由沈尹率领,楚庄王弟弟子重与子反分率左、右两军。楚国除了楚王外,二号权力人物就是令尹。此时的令尹正是著名贤相孙叔敖;沈尹能率领中军,说明其地位还在楚庄王两位弟弟之上,也就是意味着沈尹很可能就是孙叔敖本人。孙叔敖的封邑在寝丘,寝丘即沈邑。
邓艾大军压境,刘禅为何直接投降,而不去投奔吴国或孟获的后人? 诸葛亮死后29年,蜀国还是灭亡了,刘禅和蜀国的一班大臣被押解到了洛阳,此后上演出一幕乐不思蜀的故事。刘禅真的走投无路只能投降吗?其实并不然,除了投降,刘禅至少还有两路可以走,一条是去东吴避难,一条是逃往南中地区,也就是孟获的子孙的地盘。
三国时吴蜀两国的「 ”平分天下”计划:将魏国一分为二,一人一半 导读:公元229年,三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耐心爆棚的吴王孙权,终于敢于称帝了;另一件则是蜀国与吴国达成了「”平分天下”的盟约,约定将来攻灭曹以后,吴蜀平分天下,瓜分其地。两国的关系从此开始开始了「”蜜月期”。《三国志·后主传》所载:「”是岁(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与蜀约盟,共交分天下。”在《「”遥领州”制度:是三国皇帝们的画饼,还是另类的「”股权激励”?》中,我们谈到了「”遥领州”制
春秋战史最神奇的突袭战:3万步兵,千里奔袭,一举攻破楚国都城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在五战五胜之后,成功地攻克了楚国都城——郢。可是出征前,阖庐帐下仅有3万步兵。战役尚未开始,楚国将领蒍启强率先得知了吴军的动向,不待军令便擅自出击,结果全盘暴露了楚国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