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

海东高僧传:高丽,觉训

海东高僧传-高丽-觉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No.2065海东高僧传No.2065海东高僧传卷第一京北五冠山灵通寺住持教学赐紫沙门(臣)觉训奉宣撰流通一之一论曰夫佛陀之为教也。四十九年度脱群品。以穆王壬申二月十五日入灭于琼林。广大悉备乎西域。将有待而东驱矣。育王宝塔由是隐亡。则高句丽解味留王时。赤心面内勇决国人之疑。乃与唐法琳辨正论所据若合符节。天下咸称白足和尚。梁僧传以此为高句丽开法之始。而秦符坚送经像后二十五年也。

玄奘大师离世的最后一刻留下哪两个字?

上面是玄奘大师的最后遗言,表明他发愿往生弥勒菩萨身边。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大师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实际上这已经是玄奘大师在做自我总结。玄奘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容不迫地等待着圆寂时刻的到来。这是玄奘大师最后成段的话,也是他最后的发愿。这是玄奘大师圆寂前的最后姿态,也就是玄奘大师肉身的最后姿态,我们看见卧佛就能想到这个姿势。玄奘大师回答说:得生。这是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两个字了。

公案故事:心无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慧忠谦恭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慧忠于是心中想到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玄奘大师: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须敬凡僧

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柰何?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有一次,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张静二摘要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人物除了取经五圣外,以观音最为重要。观音是百回本中的典型慈母,深受五圣的敬仰与民间的崇拜。观音的出身首见於释典;欲了解《西游记》中的观音,遂不免要先就释典察考一番。准此,本文拟先从释典及宝卷入手来对观音略作一番身家调查的工夫,然後就五部与西游故事直接有关的作品进行探讨,期能剖明观音与西游故事之间的关系。

阿难尊者——佛入灭前 授记未来(二)

难忍听闻妙法毕,基本上解除了丧考之痛,他对众弟子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并发愿终生护持众弟子。当时的中土唯有果新巴城集众诵戒,寂静者便前往果新巴城一起诵戒。到了果新巴城时,城里已有十万僧众集中在此,其中只有新来的寂静者是罗汉,众弟子是能讲经的三藏法师,其余的全是凡夫僧,这次全体僧众...的法会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最后一个法会。,就抽出宝剑,...害了阿罗汉。这唯一的一位阿罗汉和唯一的三藏法师都没有了,故佛法隐没。

出家盗用僧物,比丘头虫身报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有一次,舍卫城外的粪池里出现一只奇形怪状的大虫,它的头是比丘头,身体却是一条大虫,身上还长满了细细长长的小虫,不停地在它身上蠕动,吸食它的血,吃它的肉,再加上一直浸泡在臭气熏天的粪池中,这只大虫痛苦得不断哀号。这时,世尊以智能观察得知:这只大虫授记的时间到了,可藉此教化舍卫城人民的因缘也成熟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四明山大方广无生居士胡幽贞刊纂此传本花严疏主藏公门徒僧惠英。无著愍其聪颖未发大心。天亲遂以兄之受持维摩法华涅盘华严等经。及明朗悟华严法界七处九会。造华严论一百卷东晋沙门支法领。将华严梵本三万六千余偈来。若于经中有所不通。法领哀请三藏慈降震旦流通华严。而三藏遂摄衣钵升空。此童子诵得华严大经。华严一乘是诸佛秘藏。若有人诵得华严净行一品。于后必当广大饶益。

兄弟二人俱出家缘

兄弟二人俱出家缘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非常欣乐佛法,于是两人都出家修行。不久,寺院在三藏法师及众人的发心下落成,由于它的庄严与宏伟,宰相对三藏法师更是敬佩与恭敬。这时候,精进比丘看见宰相的表现,心中便知道有人陷害他。除了向精进比丘顶礼忏悔自己的过失外,并将三藏法师及自己的女儿驱逐出国,以惩罚他们对精进比丘的诬谤。

车迟国悟空斗三怪(中)

悟空陪唐僧登上神坛,让唐僧只管打坐念经,自己按事先约好的信号,挥动金箍棒,立刻狂风大作,乌云满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足足下了三个时辰。悟空把宫服撕烂,变成破罩衫,然后钻出柜,悄悄告诉唐僧。悟空又钻到柜里,吃掉桃子,把桃核儿放在盘中。猜的结果让国王非常吃惊,以为唐僧有神仙暗中帮助。虎力大仙很不服气,又要和悟空比砍头、剖腹、下油锅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