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首重因果的佛学深义 虚云老和尚首重因果的佛学深义□高永顺近代禅门大德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中讲办道的先决条件,第一条就是"深信因果"。"①因果报应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业的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即是"业力"。生命是生灭相续、生死相续、因果相续的不断延续过程。四轮回与因果佛教轮回说是在因果报应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转化学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重要内容和解脱论的必要前提。
永不退票 不能不信因果 永不退票--往事百语5星云法师不能不信因果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气恼怨怪我们,降罪伤害我们,所以信佛固然对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绝对不能强求喝水可以解饥,进食可以解渴,因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则。
找到幸福的起点 - 合乎因果的追求 真正的快乐圣严法师找到幸福的起点-合乎因果的追求合乎因果的追求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了贪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走旁门左道,结果往往因而倒大楣。因此,非分的贪求一定会带来痛苦。只有合乎因果道理的追求,才是最好、最可靠的,否则就是贪求,即使勉强得到了,祸患也会跟着来。
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佛教在中国发展已经有2012年。中国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现在佛教在世界传播的主流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认识到佛教在中国的四个传承,有助于全面、真实地认识历史。从中亦可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众生平等的博大精神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之中自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同样有类似的思想。
佛教入门 十四·业力的因果律 十四·业力的因果律"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上面说的正是业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佛陀教人信业力,信因果,依业力的因果律说业报有三时业:(一)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而现生就受果报。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业力因果律的定理,谁也不能逃避。
佛教入门 十五·因缘与果报 十五·因缘与果报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缘,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教把这些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别论之。果报的"果"研究起来,也可分成现果、来果、后果的三种。"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话是值得我们玩味的。可见欲从好的因缘,得到好的果报,人生在世,多做善事,还是极为需要的。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 百丈法师答复他,“不昧因果”,改一个字,他明白了,第二天他就死了,脱离狐狸身。“不昧因果”是什么?他说“不落因果”,就是没有果报,这就错了,这个字答错了,是“不昧因果”;就是诸佛菩萨到世间来受不受果报?虽受果报,也不起心、也不动念,这是大修行人。
佛可以超越因果而救度众生吗? 一切都是因缘果报,自作自受。在因地时,我们要种好因,将来一定会得好报,这个很重要。我们现在是在果地,所感受的这些是往昔已经种的因。业力还没有现前的时候,通过消业,通过行善积德都可以转变。有的业力已经现前了,想改变很难了;但通过修行,能快速地了结这些恶果。业力现前的时候,佛也很难救度我们,只能引导我们,教我们解脱、成就的...。除此之外,佛也没有别的办法。
真的信因果了吗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充满因果的实例,只是以往未加注意罢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口声声相信因果,却毫无顾忌地造作恶业。这种所谓的“相信”,只是虚假的装饰而已。其中的负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从此深信业果,慎护身口意三业,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决不造作新的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