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因果——《现代因果报应录》序 以致造成见识浅薄的人,虽然每日读圣人因果报应之言说,心中仍然不信因果报应。本书名为《现代因果报应录》,缘起是在公元2001年9月26日恩师净空老法师,睽违台湾省四年首次回台弘法。因末学于几年前,拜读唐湘清居士所编《因果报应录》时,便发愿将来有因缘,希望能编一本与现代人相关因果故事。故于老法师离台前,便及时完成87篇《现代因果报应录》,敬呈老法师带回新加坡,交予善心人士以简体字版流通。
不能不信因果 不能不信因果--星云大师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社会人士不懂因果,苦迫交煎,犹可认为愚痴;但有时见到佛教人士也不明因果,迷惑造业,真是感慨无已。我们绝对不能强求喝水可以解饥,进食可以解渴,因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则。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受恩必报 受恩必报先姚安公,性严峻,门无杂宾。一日,与一褴缕人对语,呼余兄弟与为礼。乃为委曲谋生计。先父姚安公(纪容舒)性情严峻,平时很少与闲杂人等交往。于是,先父便留下这位宋曼珠的后裔在家中,并多方为他谋求生计。
净空法师:四、劝深信因果 如果这个善法能利益广大众生,这罪过就更重,因为他不只是障碍一个人,而是障碍了许许多多的人,所以这样的因果关系一定要明了。比如财、法、无畏布施,我们真的去做,修这三种因,就得三种果报—得财富、得聪明智慧、得健康长寿。如果你做不到,讲给别人听、劝别人,这是没有用处的,人家也未必会相信。
什么是“因果相续” 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净空法师:不可不知的世间因果 不可不知的世间因果说到因果,我们在这里也得补充一点,其实前面也都说过,因为现在人迷得太深,多讲几次希望他能够听到。十世修因,这一世果报现前,那是大福报现前。所以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因果的道理,他就心安理得,他不去竞争,他不去追求,好好的自己修因。不是上天赐给他的,也不是佛菩萨加持给他的。没有德行,你修那麽大福报,可能到畜生道享受,饿鬼道享受,这很多的,很普遍的。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鬼索欠债 鬼索欠债恒王府长史东鄂洛,谪居玛纳斯,...之支属也。次日,见喜儿,告以青语。初死时,陈竹山闵其勤谨,以三百钱付喜儿,市酒脯楮钱奠之。喜儿以青无亲属,遂尽乾没。事无知者,不虞鬼之见索也。为了避开酷暑的炎热,他便选定在夜间赶路。自称是陈竹山属下的戍卒刘青。第二天,东鄂洛在...印房官处见到了喜儿,把刘青的话转告于他。没想到鬼会亲自出面来讨债。陈竹山一向不信因果。
讲因果不落宿命 讲因果而又不落宿命,改善命运的的理论基石,则是缘起论。上面说的正是业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从因中的种子,开花结成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业力因果律的定理,谁也不能逃避。
佛法的因果论 根据这一事实来说,因果法则的观念,不论在印度思想界,抑或在西洋学术界,没有不存在的,因为不循因果法则立论,根本无所谓思想,亦无所谓学术的,所以因果法则的应用,不唯佛教如此,而是各宗教、各学术、各思想所一致论说的,佛教只是更为重视而已。不得名为因果了。因中有果论者,在印度是以数论学派为代表。
因果论的理论重点:四缘说 如不明因果,不信因果,那便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失掉了宇宙的真理。佛教之讲因果,而且在经论里把因果规律作了科学的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思想上一大进步。佛教的因果论是一门极精细的学说,在唐朝以前很少具体介绍而被笼统模糊。因果论的理论重点是四缘说。并突出因缘为四缘中的重点,认为因缘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视为因中之因。四缘后被小乘和大乘认为是一切有造作事物所借以生起的四类条件概括了一切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