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训子孙文——司马光

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哲宗即位诏入朝,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训子孙文>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真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故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

遗令诫子孙文-姚崇

姚崇姚崇,唐朝大臣。>>>>>>>>>>>>>>>>遗令诫子孙文>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无论曲直,俱受毁。昔孔子至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以悭惜,至今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

吴与弼生平简介,吴与弼的常山情缘

吴与弼创立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作用,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下移的发端,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吴与弼与常山颇有情缘,既有常山籍的知心好友,又有在常山本籍发展的得意门生,他的一生多次经过并走进常山,留下了不少佳话佳作。这也佐证了吴与弼同徐希仁之间的感情和学术交流是经常发生的。吴与弼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始终以培养一种“圣贤”为标志的道德人格为教育目的。

李二曲是谁?明清思想家李二曲生平简介

生平事迹>李二曲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号二曲。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徵召,以绝食坚拒得免。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从此,李颙母子二人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有时连一日两餐都难以维持,更无钱读书了。李颙以年老多病辞召,只将其所著之《二曲集》和《四书反身录》进献了。两年之后,李颙便病死于家中。

孔子:路宽不如心宽

两人找到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哈哈大笑,对颜回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觉得孔子老糊涂了,无奈地把帽子给了买布人。一件小事,便显露出了孔子胸襟宽广,为人慈悲的君子气质。儒家推崇“君子”,提倡自省、宽人,换位思考,宽以待人,这种高贵的品质被后世奉为做人准则。人活一世,路宽不如心宽,命好不如心好。

讲《孟子》

民国时,有一个顽童,一天听得先生开讲孟夫子,便立起来说道:“蚊子有什么讲头?”>先生皱皱眉头道:“你又听错了。他说:唉!老头子,你不怕千里远路到这里来吗?”

牵牛的人

一个受到皇帝宠幸的宦官,奉命出差办事。每住到一个地方,学着附庸风雅,访游寺庙,拜佛进香,还到书院里讲学。可是读书人对他又厌恶又鄙视。当他讲到《孟子·梁惠王》中“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一句的时候,便向学生问道:“你们可知道牵牛人姓甚名谁吗?”>一个学生故意戏弄道:“就是下文写的那个‘王见之’。”)宦官听了居然大加称赞:“好个秀才!博学高雅到这等程度!”

名人之后

这天演的是《孔明借箭》,就是《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这位阿藩司胸中没有一点学问,却还不时地要评论一下。演到孔明出场时,藩司笑着对众人说:“孔子的后人中,有了孔明,可见是善有善报呀!”孔子姓孔,孔明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两人根本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啊。只有张若霈接上话茬儿,说:“不光是善人有善报,恶人还有恶报呢!秦始皇怎么样,他的后人中出了个秦桧,比他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