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捉蝉 孔子奔走于列国之间的时候,遇到许多奇怪却又能给人以启迪的事情。这一天,他带领学生走到一片树林跟前,看到一位驼背的老翁用一根长竿子在树上捉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一些小石子那样容易。孔子笑吟吟地走到老翁身旁说:“您老可真灵巧啊!您捉蝉怎么这么容易呢?这里面也有诀窍吗?能否向您请教一二呢?”
孟母断织 孟子的母亲出身于名门,是一位知书达礼,聪明贤淑的女人,她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孟母看到孟子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心里感到忧虑。孟母对孟子期望甚高,希望他努力上进,将来有一天能恢复家庭往日的荣耀。孟子吓坏了,他低声询问母亲为何要把织机砍断。>孟子看到母亲因自己不能专心读书而伤心,而且砍断织机,小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
孔子被困陈蔡 楚昭王聘请孔子,孔子去拜见,路经陈国与蔡国。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相聚谋划说:“孔子是一代圣贤,他每次抨击嘲讽的问题都切中诸侯的缺点。他要是被楚国重用,那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派兵拦住孔子,不让通行。孔子断粮七天,和外面不能联系,连粗劣的饭食都吃不到,随从的人都相继饿倒。>子路退出去以后,孔子又叫子贡到他跟前,把对子路说的话跟子贡说了一遍。>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也像先前那样问他。
63岁老人娶17岁少女为妾,生下一子影响中国数千年 >>叔梁纥和妻子结婚之后,连续生了9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于是他便寻求新的女伴,在叔梁纥63岁的时候,他便向鲁国人颜氏求亲。只有未经人事的小女儿,觉得叔梁纥是个英雄,愿意嫁给他。>就这样,63岁的叔梁纥抱美人归,纳她为妾,并在婚后对她恩宠百倍,妻子也很争气,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便是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家孔子!
向老子求学 南宫敬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曾经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起到周天子的京城洛邑去观光。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东西很多,甚至连孔子所熟悉的礼数,也向老子请教。所有这些,老子都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并从心里器重孔子。>孔子牢牢记住老子的这番话,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洛邑,回到鲁国。>老子的道德,为了出世求得解脱;孔子的仁义,为了入世教化大众。
夫子穷究乐理 师囊子是春秋时的一个乐官,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善于弹琴、击磬。据史料记载,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并且受益匪浅。孔子学习很认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从不自以为是。>孔子却回答说:“我才学会谱子,还没有掌握它的技法,现在就放手太可惜了。”>又过了一些时候,师囊子告诉孔子说:“你已经弹出了思想感情,颇有一些功夫了,现在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继续练习下去,又过了好长时间。
谆谆训子贡 子贡是春秋末年卫国人,姓端木,名赐。他拜孔子为师,是孔子的首批弟子之一。>子贡是个聪明人,他听孔子说伴君不容易,就想:“爹娘总不至于像君王那样心狠,当个好儿子谁不会呢?”>子贡一听,原来都不容易呀。>子贡想,君王、父母太尊贵,媳妇太亲近,分寸不好把握,而交朋友一定容易一些。>子贡见左也不成,右也不成,不禁焦急地问:“那么照老师的说法,我岂不是连歇一会的机会也没有了吗?”
燕子施教 告状的爷俩本想让孔子给个公平合理的判断,没想到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投进大牢,双双连喊“冤枉”。老者有气无力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窝燕子。老燕子衔小虫从牢窗里飞进来,喂给雏燕。老燕子从早到晚,飞进飞出,从不间断。“好了,”孔子判道,“养不教,父之过。你俩要彻底戒掉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勤于耕种,好生过日子。回去吧。”颜回望一眼树杈上的老鸹窝和低飞的燕子,由衷地赞叹道:“老师审案,实在是别具一格。”
梁祝读书处-万松书院 传说中的梁祝读书处杭州万松书院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麓,万松岭南坡,因取自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意而命名。万松书院办学历时400多年,以齐备的祭田祭器、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厚的藏书而位居杭城四大书院之首,成为浙江最高学府。万松门梁祝传说浮雕清末,万松书院逐渐由盛转衰直至荒废。
史记说他的“野合而生”?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是怎么产生的?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是怎么产生的?>说起诸子百家,相信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诸子百家是我国思想上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非常卓越的思想家,百家争鸣,而这是以往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纵横家是一种外交的手段,不是正经的政治思想,同理兵家是一种军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