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的传奇故事(1)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也许根本不会想到,陈地的龙湖里到现在还存留着当时他们故事的固化存在——弦歌台。如今,弦歌台已经成为淮阳龙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伏羲文化一样,为淮阳所看重,并予以开发、利用,成为淮阳龙湖文化的一张大牌。>实际上,孔子的淮阳之行,也为淮阳百姓留下了永恒的话题,比如淮阳龙湖蒲菜被称为“圣菜”,这就与孔子有关。子路抬头一看,见不远处一方池水里长满了蒲草,青青的。
“端”姓始祖为孔子72弟子之一:端木赐善于经商 得姓始祖为孔子72弟子之一“聊起我和端午的奇缘,那真有一箩筐的话。”>而说起端姓的起源,端滢扬更有了几分自豪:“春秋时期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有一个名叫子贡的特别有名,他正是我们的得姓始祖。”>而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在孔子门下求学而道艺精通的72人中,有个人叫端木赐,字子贡。端木赐原是卫国黎邑人,善于经商,做事能干,后来还当过鲁、卫、齐国的宰相,就连孔子也称端木赐为“瑚琏之器”。
仓颉葬身何处扑朔迷离 寿光仓颉墓本是一座高台 据传,这28个俗称“鸟迹书”的文字,为寿光仓颉墓所出,是造字之原形。>仓颉造字圣人猜>2500多年前,孔子听说在周初时,北海的仓颉墓中出土了一块石刻,记有28字,无人能识。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便带弟子们风尘仆仆赶到寿光造访仓颉石刻。在此时期,居于海岱地区的仓颉先民们却因地域非常狭小、局限,有一部分被迫向南迁徙。其中有一项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发明。因其学识渊博,成为
孔姓世家:出自商周子姓 孔子七世曾单传 截至目前,四川孔姓人数近8万。提起孔姓,相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孔子,孔姓全国性家谱《孔子世家谱》就是以孔子为上溯的源头。子孙袭姓孔姓,遂为鲁人。《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自孔子曾祖父孔防叔至西汉司马迁同时期的孔子子孙10多代的传承关系,被大多数孔子后裔称为第一部孔子家谱。
僧姓起源与僧人有关 尼姓人可能是孔子后裔 众所周知,僧人是和尚的代名词。河南商报记者发现,僧姓的起源,还真的与僧人有直接关系。中国本土僧人骤增,他们大多以师门为姓。>尼姓起源>尼姓人可能是孔子后裔>不过,如今的尼姓与佛教并无关系。据老辈人讲,他们可能是孔子的后人,但并没有史料存留。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一支尼氏后人真有可能是孔子后裔。据记载,清军入关后,尼姓人散居于如今的河北、河南等地,多以人数不多的村庄形式存在。
郯子为父母治病感动世人 粉丝拥戴建立郯国 因为追捧郯子的粉丝太多,最后粉丝推举他做了国君,粉丝做了臣民,史称郯国。他为了帮助父母治病,甚至不惜扮成动物,久居深山。他不仅有圣人孔子这个“粉丝”,还因为自己的名气创建郯国。>2>为父母治病感动世人>郯子,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郯子的父母喝了鹿乳,竟医治好眼疾。>郯子的孝心感动世人,他的德行同样受世人敬佩,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明星”。据史料记载,郯国与周边国家常有来往。
礼仪故事之啮指痛心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礼仪故事之百里负米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礼仪故事之芦衣顺母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中华吉祥画与传说:三阳开泰 “易经”阳卦,三阳为六十四卦中少见。泰卦也是阳,均为吉兆。>“羊”与“祥”谐音,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