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谈贤母孝子的故事 母亲节谈贤母孝子的故事奕采母亲节是七十三年前,也就是公元一九一九年,由美国的迦维斯小姐所发起的,当时发起的目的,是为了安慰在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子和母亲,规定以每年五月第二周的第一天作为纪念日,後来由基督教推广到世界各国,凡是母亲健在的,胸前佩戴红花,母亲已经过世的人,就佩戴白花。此外孟母的断机教子也是一件使人震惊感动的故事。
乐道安贫 乐道安贫法云法师一位担任高级工程师的朋友来访,闲聊中,谈起最近与日本代表团进行交流切磋,有一件事令她感愧良深。在孔子的学生中,颜回确实是一位好学深思,安贫乐道的笃诚学子。这是一般心无所寄的人们难以理解的,其关键是他心里安放着一个“道”义,唯有乐道,才能安贫。也只有安贫乐道,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中,化荆棘为坦途,活得超尘脱俗,心安理得。
项羽和拿破仑 项羽和拿破仑法云法师有人说,听南怀瑾老师讲课真是文化飨宴的享受。听师之言,不禁联想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个故事:清末,西风东渐,有好事者,在一次科举考试中,作文命题为“项羽和拿破仑”。所以,特别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应注意逻辑谨严,事理分明,诸如“张飞...岳飞”、“项羽和拿破仑”之笑话应不再发生。
孔子与佛陀的教育观之比较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孔子希望通过从政来改变社会动荡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他的教育事业却异常成功。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独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华人故事:佛谈画谈锡永 谈锡永,广东...人士,现旅居加拿大。谈锡永曾碰到这样的事:美国设计的某玩具产品在中国生产,最后因为设计缺陷而被召回甚至退货。画笔另辟蹊径谈锡永后醉心佛学,曾经的职业是金融,但要说其始终不渝的兴趣,则非绘画莫属。因孔家藏书楼主人和谈父是好友,幼年的谈锡永可以借阅藏书楼中任何书籍,这帮助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谈锡永赞成从小培养。
孔子与佛陀之比较 孔子与佛陀之比较蒋守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和“至圣先师”;佛陀,佛教的创始人,被尊为“世尊”、“佛祖”。孔子与佛陀两位先哲,就在这个黄金时期诞生了。在这方面,孔子与佛陀是相同的。孔子与佛陀一样,一生没有着作,他的思想与言论都由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里。
我的心情我做主 清净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在生命相续中,身边的环境、人和事件都会传送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定要记住:我的心情我做主。
社会是学校 社会是学校现代的社会,处处讲究学历文凭,不论...机关纶才取士,或是私人公司招考员工,莫不将学历列为考核要点。社会正如一所大学,它所看重的是学力,而非学历。「接受」是最好的学习态度,能接受多少,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少。一个人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大块假我以文章」,宇宙人生,那样事物不能学习?因此,社会就是我们的学校,学与不学,端视有心无心耳!
120 真实与虚幻之间 真实与虚幻之间六、七、八月的喇荣是最美丽的。真希望他今后能从世间老师成长而为人天之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九八年才开始真正接触佛教。出家的源头要是追溯的话,可以一直上溯到我的童年时代。”
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 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屈荣芳内容摘要:佛教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种哲学,更不是封建迷信。我们能否考虑在现行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增加人文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借鉴一些佛教德育体系的精华内容以培养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可见当时中国对佛陀教育何其重视。佛陀的戒定慧三学教育正好与现在德智体三育有相似之处。现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视身教;佛陀教育则是言教与身教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