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佛教与儒家 <上>

事实上,无论是儒家或佛教,从今日的观点来看,皆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血肉,难以分割。诸佛圣贤莫不以孝行为百善之首,视作立论之道,因此,佛儒的伦理观实无沖突。然而佛教却是以出家为大孝。佛教的慈悲是主动积极的拔苦与乐。儒家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準。佛教讲不落两端的中道似乎与儒家的中庸相近,事实上,较之中庸之说,其内容更为深广。

是谁输了重要吗

是谁输了重要吗颜回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两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后来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特别是在小事上,要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

眼见不一定为实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骯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行不可至极处,言不可称绝对

她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东宫的要求坚决没有答应。皇上要委她哥哥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长孙皇后得意时不把各种好处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满,实在是很好地坚持了为自己留余地的天规。

过早下结论不可取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骯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楚人学齐语

春秋时期,在现在河南省境内有一个小国叫“宋”。孟子想了一会儿,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道:“这话看怎么说,比如说,有位楚国大夫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学说齐国话,您看是请齐国人教他好呢,还是请楚国人教他好呢?”听了孟子一席话以后,戴不胜终于明白过来:在宋国,国王周围的大夫少有好人,在太多的坏大夫的谗言欺骗下,也难怪宋国国君会变得无道啊!

别怕一时误会伤了你的心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骯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煮粥的同学。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那个煮粥的学生被自己导师误会,当然很伤心,他不曾想到自己转念之间的善举引来那么深的误解,好在孔子是一个明理的大师,待明白原因后连连向这位学生致歉。

不要画地自限

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人我,不要分得那么清楚!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积习,自觉不自觉地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以我的身份、地位,就应当这样!其实,这就叫画地自限!孔子则一针见血地给他指出:“如果真是能力不够,走到半道就再也走不动了,而现在你却是在原地自己画上界线,不肯向前走啊。”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害怕做不到的事情,因而画地自限,使无限的潜能只能化为有限的成就。

多增加一分真我

多增一分真我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启发自我觉性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读地藏经培强记忆力真实不虚

还有意想不到的是,学习起周易来能轻松背诵易经64卦了,命理四柱里那么多的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很轻松了,包括大六壬这么难的知识也能学会并有所悟了,是不知不觉中感觉到头脑比以前清醒了许多,我还只是通篇读过七遍而已,我并不知道是读地藏经的效果,偶然在网教网上读到一些居士写的文章中提到读地藏经的感应,联想到自己的改变才相信的,原来是读地藏经有如此殊胜的效果,增强记忆力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