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印祖故事:释迦佛像为徽章,大师痛斥其亵渎

民国二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大师一枚佛像徽章,大师痛斥其亵渎。不过,道阶法师没有听印光大师的劝告,到民国十二年的时候还继续这样做。为消除罪业,以报佛恩,大师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张仁本居士为父亲迁化所买的缸上,俱有弥勒菩萨像,大师指出:“实为亵渎。宜买莲华缸,勿买弥勒佛像缸。又当以此对一切信佛人说。”

印祖故事:笃信观音宿根深,儒佛融通仰印公

由于母亲信仰观音菩萨的缘故,他也对于佛教缘分颇深。了解到大师弘扬净土,而不废弃儒教。儒佛融通,相成而不相悖。过了两天,费居士得到商务印书馆通知,自己被录用了。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的事件,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这就是一二八淞沪抗战。费居士与妻子惊喜之情,不可言喻。费范九居士后半生一直从事文化工作,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德育故事:《二十四礼》【初集卷五】

初集卷五《二十四礼》礼篇一、周鲁伯禽。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以礼天下之贤士。其子伯禽未谙礼节。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周朝初年间时候。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有了凶灾的事情。这是最合于礼的。很严厉地设下了科罚的条例。必定用礼仪整饬自己。等候到仇览戴起冠帽。仇览有三个儿子。汉卢植、字子干。

德育故事:《二十四耻》【初集卷八】

初集卷八《二十四耻》耻篇一、成汤救世。汤乃誓师攻鸣条。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以明之。盖其心以为伐桀救世。无汤之德则篡也。其不为口实者几希矣。起初是在夏朝做着诸侯。殷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夷齐耻不食周粟。其以伐纣为不仁不义乎。夫以独善其身谓仁义者。殷朝末年间的时候。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乱事。伯夷叔齐觉得很羞耻。周越王句践之困于会稽也。失牛者得牛送还。逯乡侯事有功善。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莲池大师戒 ... 放生文图说:子产畜鱼

子产畜鱼春秋时代郑国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当时列国横争侵扰,而郑国能以保持内政稳定,民生安乐,首赖子产辅政有功。由此可见子产的仁德普及物类,不只是民吾同胞,事实已扩大到物类了。观察以上事迹,可知爱惜物命,放生善举,并不只佛教提倡,儒家圣贤君子,也是遵守奉行的。

蔡礼旭:小故事大智慧

《小故事大智慧》,由蔡老师的讲演中所引用的佛教、德育、因果、寓言故事,教化实例,生活集锦等内容汇整而成。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因为求学离家在外,之后又因为工作,又或因为成家、养育子女种种原因,无法抽空回乡看望父母时,却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理学

李翱提出“复性说”,主张性善情恶,只有消除情欲,才能恢复善性,已开理学之端绪。而被称为北宋初“理学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以儒家经典《周易》、《春秋》为依据,主张“明体达用”,提倡道德性命之学,揭开了理学的序幕。明代中期,程朱道学渐趋僵化,其学说的内在道德理性与现实感性之间的冲突日益显露,孕育了王守仁心学的产生。理学后经颜元、戴震等人的进一步批判,至清代中期日益衰落。

道教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正式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些道派在教义上的共同特点是倡导三教合一,鼓吹儒释道教同源一致。三教所共同探讨的心性问题成为这一时期道教哲学的中心课题。道教在明清时期趋于衰落,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各种大大小小的道教神庙,受到官绅士民的普遍崇拜。这一时期纷纷出现的大批下层民间秘密宗教结社,亦多吸收道教思想。

书院

书院,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宋时期书院曾一度衰落。南宋时期兴办书院之风再起。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复兴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