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易经》之中的梦象 -周公解梦

《易》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几部著作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几部著作之一。后来,《易》被称为《易经》,成为科举取士中的必修课,读它的人就更多了。我更进一步提出假说:易经的一个来源是占梦的著作,易经中大多数卦辞和父辞以及占断是梦和对梦的占断。占梦和龟占、蓍草占相结合构成了易经。易经包括二个部分。传只是孔子作为后人读《易》时的读后感,对理解易的来源来说,传的可靠性就差多了。揭秘好色女人的梦境特征-周公解梦

尸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二十篇,并称作者为尸佼。《尸子》佚文的思想兼宗儒﹑墨﹑名﹑法﹑阴阳,的确算是杂家。尸佼强调“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尸子上·贵言》尸佼要求统治者效法古代神农、有虞氏等圣王,和农民“并耕”,认为这是“所以劝耕也”。尸佼认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办法,在于“审名分”。尸佼认为,“名分”审定,则百事得理,是非能判,赏罚分明,人君便可为明君。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本《鲁论语》参考《齐论语》编订,称《张侯论》。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著作,又称为论、语、传、记。《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

礼记

“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仪礼《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简有《缁衣》篇,与《礼记》内容基本相符。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另外,上自治国方略,下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

仪礼

今只有此本传下,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清代研究者以胡培翬《仪礼正义》为世所称。流传与注本《仪礼》,汉代称《礼》,又称《士礼》,无《仪礼》之名。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以《周礼》、《礼记》与《仪礼》并列为三礼,乃正式标以《仪礼》之名。关于《仪礼》与《礼记》的关系,朱熹作《仪礼经传通解》,以《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其说可从。唐贾公彦据郑注作《仪礼疏》,曾参考黄庆、李孟悊二家之《疏》。

公羊传

《公羊传》与《左传》、《穀梁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公羊春秋》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戴宏《公羊传序》、颜师古《汉书注》认为公羊子名高。如《公羊传》载,宋襄公不击半济、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是“仁义”之举,并不因其兵败受伤而讥讽。《公羊传》认为在人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势下,可以允许违反礼法制度的权变行为,但要以“自贬损,不害人”为基本原则。《穀梁传》与《公羊传》同属今文经。

周易

“周易”一名,最早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典籍,《左传》中多次提到“周易”。《周易》、《易传》并称为《易》。西汉尊孔子儒家著作为“经”,《周易》和《易传》被奉为经书之一。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尚书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鬼谷子神奇相法全书卷之一_看相大全

鬼谷子相辨微芒第二王诩,隐青溪鬼谷,因号焉,战国时人大道无形无执著人虽具形,来自无形,相本有法,拘法则泥。夫君子之相,何异良马,学者得九方皋之术,化矣。

李贽

李贽,,中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十二年,李贽孑身移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研读佛经,编写《初潭集》。李贽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著有《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