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佛陀之比较 孔子与佛陀之比较蒋守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和“至圣先师”;佛陀,佛教的创始人,被尊为“世尊”、“佛祖”。孔子与佛陀两位先哲,就在这个黄金时期诞生了。在这方面,孔子与佛陀是相同的。孔子与佛陀一样,一生没有着作,他的思想与言论都由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里。
我的心情我做主 清净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在生命相续中,身边的环境、人和事件都会传送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定要记住:我的心情我做主。
社会是学校 社会是学校现代的社会,处处讲究学历文凭,不论...机关纶才取士,或是私人公司招考员工,莫不将学历列为考核要点。社会正如一所大学,它所看重的是学力,而非学历。「接受」是最好的学习态度,能接受多少,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少。一个人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大块假我以文章」,宇宙人生,那样事物不能学习?因此,社会就是我们的学校,学与不学,端视有心无心耳!
120 真实与虚幻之间 真实与虚幻之间六、七、八月的喇荣是最美丽的。真希望他今后能从世间老师成长而为人天之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九八年才开始真正接触佛教。出家的源头要是追溯的话,可以一直上溯到我的童年时代。”
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 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屈荣芳内容摘要:佛教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种哲学,更不是封建迷信。我们能否考虑在现行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增加人文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借鉴一些佛教德育体系的精华内容以培养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可见当时中国对佛陀教育何其重视。佛陀的戒定慧三学教育正好与现在德智体三育有相似之处。现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视身教;佛陀教育则是言教与身教并重。
佛陀论持戒 佛陀论持戒洪汝诠《杂阿含经》卷一,第二节:佛陀说:“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维……说心解脱。”附录二,论持戒论持戒持戒应在求学之先,戒不是精神枷锁,戒是防范,戒备森严敌不可犯。佛教哲学认为持戒才可以入定入定才可能生智慧。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将佛教的戒贪误解成“无欲”或者误解成“知足常乐”。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实际上佛陀与孔子一样,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佛教应该正名为“佛陀的教育”。孔子与佛陀都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可见,孔子与佛陀的教育目的,都是把德育摆在最高位置的。这是佛陀教育目的独特的地方,亦非其他教育家所能办到的。
不知孝亲的果报 不知孝亲的果报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见铿法师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历来圣贤多为躬行仁孝之人,如虞舜之孝心感天,文王之孝德垂后,乃至孔子、曾参等皆是笃行孝道的最佳典范。孝与不孝,都离不开世间因缘果报。在儒学与佛法的薰修下,以仁孝为基础的善美天性必得显发;若再加以持续的长养,必能启蒙吾人对一切众生的悲心,亲体吾人本具的自性光明。
朱熹与道家哲学 朱熹与道家哲学陈少峰众所周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来说,朱熹对道家哲学较有兴趣,而对道教的一些内容持否定态度。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朱熹实际上是以周敦颐对道家的吸收为中介,巧妙地将道家哲学的本根(根源论)思想两个层面中的一个方面纳入儒家的理学体系中来。如果按照朱熹的解释,周敦颐使用“无极”这一术语是无可厚非的,它不必然与道家的思想相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