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120 真实与虚幻之间

真实与虚幻之间六、七、八月的喇荣是最美丽的。真希望他今后能从世间老师成长而为人天之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九八年才开始真正接触佛教。出家的源头要是追溯的话,可以一直上溯到我的童年时代。”

社会是学校

社会是学校现代的社会,处处讲究学历文凭,不论...机关纶才取士,或是私人公司招考员工,莫不将学历列为考核要点。社会正如一所大学,它所看重的是学力,而非学历。「接受」是最好的学习态度,能接受多少,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少。一个人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大块假我以文章」,宇宙人生,那样事物不能学习?因此,社会就是我们的学校,学与不学,端视有心无心耳!

我的心情我做主

清净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在生命相续中,身边的环境、人和事件都会传送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定要记住:我的心情我做主。

孔子与佛陀之比较

孔子与佛陀之比较蒋守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和“至圣先师”;佛陀,佛教的创始人,被尊为“世尊”、“佛祖”。孔子与佛陀两位先哲,就在这个黄金时期诞生了。在这方面,孔子与佛陀是相同的。孔子与佛陀一样,一生没有着作,他的思想与言论都由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里。

三五等于一十四

三五等于一十四孔子东游列国,有一天看到两个穷人在指手画脚,好像为了一件极为平常之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孔子便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为了一道算术题。孔子竟然叫认为三五等于一十五的瘦子将食物交给说三五等于一十四的胖子穷人。

因果、轮回观念的深远影响

因果、轮回观念的深远影响那么从一种道德文化的层面来看,这个轮回和三世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道德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这种因果和轮回的学说进入中国,确实是化解了很多的残忍。所以我们讲因果是三世的因果、六道的轮回,这样这个理论才是完备的。当时可能这种观念还比较得到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共识:受德国的哲学家——一个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学说影响,从日本传过来的。

《印光大师法语》感应篇

印光法师感应篇――代重刊序弘法敬辑一、感应篇之概述1、感应篇的来源问,《感应篇》,谁人著作。《三编卷三复福州佛学社书》《感应篇汇编》,宜令熟读,此正本清源之要务。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增广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若日说因果报应,与生徒讲《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迨读书时,先将《感应篇》、《阴骘文》令其熟读。

雪庐风谊:贫家弟子

子路家贫,或有人帮助而不接受。父母亡後,见他人祭祀而自己不及,心里不安。孔子圣人,答得很圆满。父母亲死後,子路悲伤不能尽礼。孔夫子这番话,不仅安慰子路,实在是为後世贫穷孝子的作法。

文质彬彬成语故事_成语“文质彬彬”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一个人如果内在朴实的本性胜过了外在的华丽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如果文采胜过朴实的本性,就会因为文辞太繁杂而显得虚华。只有外表文采和内在朴质均备,配合协调,才能达到表里一致,成为一个真正才德出众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