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从生漫谈之“立身”

从生漫谈之“立身”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恰恰是对立身自我的最好诠释。领导干部如何立身做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关系为政用权、事业发展的重大考验。

黄庭坚:吾无隐乎尔的故事

临济宗黄龙派的开山祖是黄龙慧南,慧南传晦堂禅师。晦堂的门下,收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文豪黄山谷道人。孔子笑着对弟子们说:“吾无隐乎尔”——我对你们并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啊。黄山谷一天陪晦堂禅师在山间散步时,晦堂一言不发,山谷也没有问什么。晦堂高兴地看着这位俗家弟子,意味深长地说:“你不是一直向我请教禅的奥义么?那么现在,吾无隐乎尔。”黄庭坚顿时了悟,纳头便罢。

不知善养福根则根断树枯

不知善养福根则根断树枯世上一切事物都有根源,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场”可称为“生物场”。我们把父母对儿女之间的这种“场”称之为“场根”。对父母善则根壮叶茂,否则根断树枯。虐待父母之徒,绝无善终。中国传统文化将不孝敬父母视为大逆不道,古代刑法均将打...父母定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因此,赡养父母不仅仅滋养自己的福根,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现代人重视养生,但懂得养生与善养福根之道理的并不很多。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汤一介觉得很不错。汤一介的家不大,但惹眼的是他的书房,满满的书,从地面直到屋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对于汤一介而言,那真是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对于汤一介来说,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汤一介轻轻喟叹。他的学生回忆,汤一介老师的课异常轰动,连换了三个大教室还是坐不下,最后只能以发听课证的形式限制人数。但是汤一介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

三季人的故事

后来渐渐地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一点末学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昧理真”。

积德故事——出自了凡四训

台州有一位姓应的,官至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潜心读书。这山间夜晚常有鬼聚集呼啸,他心无亏,因此也无所惧。一晚,听见有一个鬼讲:“我可以有替身了!住在某地的某女,她丈夫出外,久久不归,消息全无,公婆怀疑儿子已不在人间,逼此女改嫁,此女不肯,明晚要在此上吊...。”应公听了,第二天即下山打听,确有此女,乃将他的田卖掉,得银四两,假写了一封她丈夫的信,将银子送去她家。后来儿子果然回来,夫妻乃得相保安好如初。

因果报应实证

序因果报应者,出生世间一切圣人之所共宣者也。佛家《涅般木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是知因果报应一法,确为世出世圣人所共昌弘。然则,圣人何以欲宣因果报应一事耶?因果报应诸事理中,...业之报最重。居士转此不忍之心,乃搜集书刊,选录因果报应诸事例,汇为一册,笺曰《因果报应实证》。复详述因果理事之隐显,时空之关系,善恶之果报,回心向善之感应;末后导归净土,以圆世出世之因果。

认识佛陀教育

将佛教教育提升,让大家知道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不是迷信,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古人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我们用“佛陀教育”让大家晓得佛教是教育,而非宗教。所以,我们在台湾省成立的道场叫做“佛陀教育基金会”,在香港成立的机构是“佛陀教育协会”。

好儒尊礼 潜移默化

韩声振,四川梓潼县人。声振自幼即优游于儒家思想中,个性恬淡、朴实,不喜在官场谋略。及长,娶樊氏为妻。声振勤读诗书,从不间断;对待朋友,不论亲疏都谦和诚挚;居家则教导弟弟守礼孝顺。声振虽好儒学,但逢寺宇佛像,即稽首礼拜。谨属孙曾宜谨记,书香世代姓名传。韩声振一生谨守儒家礼仪,自我约检,又能推己及人,影响乡邻。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发挥儒家思想;他虽非显赫的达官,却能千古留芳。

蔡礼旭老师:小故事大智慧

《小故事大智慧》,由蔡老师的讲演中所引用的佛教、德育、因果、寓言故事,教化实例,生活集锦等内容汇整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