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之战为何被国民 ... 视为抗战以来最大之耻辱?中日双方伤亡比达20:1! 董封东西一线,第98军官兵经多日顽强抵抗,由于敌增援反攻,激战至13日,董封失陷,守军第98军、第15军撤退至横河镇东西地区。战斗中日军自11日起进行南北篦梳“扫荡”。中条山战役...十多万军队被日军击溃,固有战区长官战役指挥失当之处。张宪文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三卷》,2016年版。
抗战期间宋美龄去前线视察,差一点丢了命,她教给战士这样喊口号 宋美龄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去战争一线慰问,她作为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的负责人,四处奔波,曾经差一点儿被敌机夺去生命。10月23日上午,宋美龄和蒋介石的澳大利亚籍顾问端纳、副官张琪一起乘坐一辆敞篷的汽车从南京出发,前往上海战斗前线视察,慰问士兵,看望伤员。随后,宋美龄又一次晕倒了,当她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的肋骨断了一根。
抗日战争最后一项工作,戴笠请客吃饭,三个月逮捕近五千名汉奸 1945年8月,中国经历了8年艰苦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抗日战争剩下了最后一项工作全,就是汉奸问题,当时的国内舆论也一致要求严惩汉奸。硬的不行,戴笠就决定来软的,经过戴笠的周密研究,决定采取诱捕的...进行逮捕,以求兵不血刃,将汉奸一网打尽。3天后,戴笠又把出席晚会的汉奸们请到了军统局,直接被埋伏已久的特工一网打尽。宣布对赴宴的汉奸们予以逮捕。
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是由哪支队伍完成的? 被抢救脱险的还有数千名工人、学生以及英印军官和各国留港人员。茅盾茅盾认为,这次抢救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仔细周密”,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下辖1个主力大队和4个地方大队。即在原第5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主力大队,东莞地区部队仍为第3大队。5月14日,惠阳大队在宝安县铜锣径伏击日军骑兵分队,毙敌15人,伤敌20多人,毙敌战马30多匹,缴获敌战马3匹。
【盘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4次大会战 ... 敌知多少 “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同日军进行了24次正面战场大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据《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合计10余万人,日军伤亡约3.2万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计记》称,据日军自己公布的统计资料约3.55万人,数字偏低。
【七七事变】抗战老兵亲历的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多位亲历该事变的29军抗战老兵,对其中的历史细节进行了回忆。据抗战老兵韩立才回忆,在北平的日本驻屯军,经常制造事端,为进一步侵华制造借口。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卢沟桥事变发生后,29军全军投入紧张的备战,1500位学兵军训团停止了一切课程。砍汉奸的脑袋示众据抗战老兵王世江回忆,卢沟桥事变,二十九军牺牲数千将士。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什么不放张学良? 张学良已被囚禁9年。要论功劳,正是西安事变开启了结束内战一致对外的局面,张学良居功至伟。此话一出,张学良终于知道蒋介石是彻底不会释放他了。据他介绍,抗战后宋子文和宋美龄提出无论从法律观念出发,还是从个人的私人情谊上,都应当释放张学良。结果,蒋介石于1946年将张学良押解到台湾省。
卢沟桥事变后的南京——当时中国的缩影 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浪潮。当时作为首都的南京,就是当时中国的缩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南京的新闻传媒不仅迅速报道了北方的战事,更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各界、特别是南京社会各界的抗日救亡热潮,而且还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支持抗战到底、绝不屈服、反对妥协投降的鲜明态度。1937年8月9日,位于南京市中心的大华大戏院首次上演话剧《卢沟桥》。
中国抗战正处于艰难时期,蒋介石为何会命齐焌插手推翻希特勒政权之事? 1940年9月,齐焌到达柏林,继续结交德国军政两界人士。同年8月23日,与孔祥熙在中国庐山签订物物交换贸易合同。1937年在齐焌陪同下访华,会见蒋介石。1937年,因反对希特勒和戈林的过度军备支出政策而辞职。他反对德、意、日三国同盟,主张对华友好。1933年12月,倡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代表德国工业界的统一代理处”。他认为进攻波兰将触发世界大战,德国的原料和粮食都不足以支持这场战争,因此,坚决主张“把希特勒搞掉”。
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蒋介石力排众议,坚定抗战信念!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中国的首都沦陷。12月15日,也就是南京沦陷的第二天,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当时在会上一部分人主张和日本讲和,一部分人主张继续战斗,意见不一样。蒋介石说今天最危险之点就在于停战言和。南京沦陷以后,蒋介石在日记里表示,“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他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