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

皈依“清净自性”

皈依“清净自性”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众生,当佛陀渐渐年老时,大家都很关心──将来佛陀入灭后,僧团由谁来领导?“佛陀平时教育弟子,皈依‘清净自性’──每一个人都是‘自性中有佛,自性中有法’,如果人人都依照佛法来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僧人的本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恶口之害

佛陀在袛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吵起架来,并且举出十点,嘲...那些正直的比丘。佛陀叱责六群比丘以后,就制定学处,指示弟子们应该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佛说美丽

佛说美丽_七个女儿拘留国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诃密,是富豪之家,国王都拜他为师。婆罗门对女儿的美貌,很有信心,认为有利可得,就叫女儿装扮了,去...。他準以为佛陀一定也要赞美的,哪知道佛陀呵斥道:“这七个女人,没有一点可说是美的。”

墓魄太子止语净业

一个愁苦的夜晚过去了,众人最后仍是不得已地决定在一处荒郊野外,挖一个深坑将太子活埋。朝中的大臣们火速地通报这个好消息,国王和王后听了都心生大欢喜,立刻驱车去迎接太子。国王和王后抵达后,太子赶忙起身,恭敬地五体投地顶礼,至诚恳切地迎接。墓魄太子最终也因为精进求道,而圆成佛道,并且广开法筵接引众生,普度有情。当时的墓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国王、王后就是世尊出家前的父母──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不随波逐流

不随波逐流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曾转生为一统治众多小国之国王,虽如理如法主持国政,但因众生业力所感,治下国家依然饱受旱魔侵袭、长时不降滴雨。国王深深为其感到悲哀:此类人尽是随波逐流之辈,自己却毫无观察能力,还要对别人妄说不善之道。后当月称生病之时,妻子与日月都对他置之不理。遭亲人遗弃后,倒是一仆女四处觅药,并照顾月称日常起居。不管母亲如何不满,随时间流逝,日月家中还是日渐衰败起来。

烈火中的莲花——昙摩钳本生

一想到派出去求法的使者都空手而返,锦衣玉食、歌舞昇平的宫廷生活,只让苦闷的心情更加低沈。王子立刻转身冲向大门,毕恭毕敬地将这名自称有法可说的婆罗门请入大殿。婆罗门毫不谦让地一...坐下。然而心意坚决的王子,挣脱两人的臂膀,奋然跳下火坑。火坑突然间在众人的泪雨中,化成一方香洁的莲塘。正中央金光灿烂的莲花上,端坐微笑的,正是众人爱戴的王子。

弥勒菩萨,我们处事的好老师

弥勒菩萨,我们处事的好老师现代人常因人际关系紧张,感到心理负担很重,或人生的压力太大,我们有没有想到从自己这边行动起来,化解人际关系的冲突?弥勒菩萨有着许多令人敬服的特质,他「豁达大度」的肚量为我们所共知。弥勒菩萨教我们处人、处事均要大度一些。我们还应该效法弥勒菩萨笑口常开的个性,并学习他用积极开朗的态度面对一切问题。

假装跛哑的太子

假装跛哑的太子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势力强大,并令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从落地之时起,他便开始假扮成跛子。在太子降生当日,尚有五百大臣之子也同时诞生。因水生又跛又哑,他之姓名于是日益被人遗忘,众人都称其为哑跛。但太子此次则缄口不语。刽子手迅疾将太子再次交给国王,并言太子已开口讲话。哑跛与五百童子准备好大批财物后,便一起前往仙人处出家学法。

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远离散乱方成禅定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此婆罗门不喜散乱之地,他专程前往...歌屋地方,择一寂静地精进苦行、严持禁戒。帝释天正欲赐其悉地,闻言不禁深感满意且赞叹。因此我等当知,真正欲成就禅定,必须远离一切散乱,非如此则不足以成就。

每日故事:得遇贵人

舍利弗尊者不忍见到婆罗门将来流转恶道,求出无期,于是决定前往度化。于是婆罗门转身坐下,对于舍利弗尊者像是没看到似的,既不驱逐也不表示欢迎之意,只自顾自的用餐。婆罗门愈想愈不放心,于是决定派佣人去将舍利弗尊者追回来。舍利弗尊者离去后,便直接回到精舍,他思忖着:“我该如何运用这钵水,使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呢?”佛陀便为他们传授三皈依并说法,婆罗门当下化除了心中种种烦恼,得道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