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

若要供养,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

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国王就要手下送一块布料给这婆罗门,奖赏他虔诚的信仰和慷慨供养。「这婆罗门如果初夜时就供养,那么他所得到的奖赏会更多。但他是在后夜才供养,奖赏就少了。一个人若要布施,应该马上做,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甚至就不布施了,毕竟人心容易做恶业。」。

负债不还 即使成佛也业报难逃

诸比丘觉得奇怪,这个婆罗门为何不肯接受囯王的金钱,而宁愿收取须达多长者的金子?因而禀告佛陀说:「世尊!有什么因缘被此婆罗门为难,不让佛陀前进?」。佛陀又告诉诸比丘说:「你们知道吗?那时候的太子,就是现在的我;公子是须达多长者;戏人即今天的婆罗门。因为这个缘故,你们如果有亏欠人家债务,千万不可负债不还,否则到了成佛也脱不了负债难关。」。

母女同夫

婚后少时,妇便有身,送归母家,以待分娩,日满生女。长者即将新人还,乃是其女,母女相见,不复相识。后因沐头,谛观形相,乃疑己女,便问乡邦父母姓族,女具以答,乃得其实。十月满足,生下一女,夫因妇新产,不能亲近,乃私通于女之母。因为从小别离已久,母女相见,各不认识。然两嫁而两遭母女同牡,似乎欲洁其身而不可得;则因无始以来无明障蔽,非世间法所能速破也。

僧宝 起嗔心立招恶报

一次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另一个是婆罗门种姓,他们前去乞讨,婆罗门种姓的小孩没有掌握好时间,他在供僧之前去,结果一无所获。有一辆马车疾驰而来,恰好辗压在婆罗门子的颈部,使他断头而死。他是以嗔心果报立即成熟而丧命的。当时舍卫城的一位大商主去世,膝下无子。面对严厉的对境——佛和僧众,用恶心,立遭报应,发善愿,立即现前善果,确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百岁老僧梦见文殊,放弃 ... 迎来高徒

玄奘法师跟随论师精研佛法,最终获得极高成就,戒贤论师功不可没。途径大目犍连尊者故里,玄奘法师在此用餐,其后即有二百多名僧众和一千多信众,手持香花、幢幡、宝盖前来迎请,赞叹围绕,一直送到那烂陀寺为止。在那烂陀寺所有僧众中,戒贤论师德行最高也最受人敬重。

向佛讨债的人

向佛讨债的人>佛陀带领众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仪严整,众人无不投以钦仰赞赏的目光;然而才刚刚转入一条小巷,情势马上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扬的婆罗门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画出一道凹线,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陀。「不要!我不收!」婆罗门非常固执,毫不妥协;没有谁了解他究竟葫芦里卖些什么药。「如果是你的话,就姑且收下吧。」婆罗门点了点头,接过金子,满意地走了。

佛灭后的“大师”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临入灭前,告诉尊者阿难说:“你们之中,如果有人以为“大师的教导没有了,我们再也没有大师可以依靠了”,阿难,可别这么样想啊!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法与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你们的依靠。”佛陀入灭后不久,尊者阿难在摩竭陀国首都王冶城游化,住在城北迦兰陀竹园的竹林精舍。

放下就会快乐

放下就会快乐>心灵的快乐自主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结果,它源于这样一条准则,那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世间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倘然能把“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迦叶宿命

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令修造。迦叶在世,常与如来对坐说法,佛灭度后,所有法藏悉付迦叶。而尼俱律陀的夫人,果然在七天内怀胎了,十月满足,生下男孩,便是迦叶,颜貌端正,身体色如真金,闪闪发光,直照四十里远,许多给人看相的术士,都说这孩子有宿福,将来须出家做和尚的。迦叶坐了,佛为说法,迦叶即于坐上得阿罗汉道,其妇后来亦得罗汉。

相者的预言

这位苦行仙人名叫阿私陀仙,在婆罗门苦行的学者中,是一位最具有权威的智者,远离爱着,常入禅定。净饭大王是一位礼贤下士的君主,听说来者是有名的阿私陀仙,就赶快命令侍卫官请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