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故事:宽恕的提婆菩萨 所以提婆菩萨一直待机要度化国王。国王马上答应,并为提婆菩萨设坛,与当时颇具威望的八方婆罗门召开公开的辩论大会。外道依照提婆菩萨慈悲的叮嘱,安全地逃往深山。而弟子们发现提婆菩萨的情形,纷纷放声哭泣,有的甚至在惊怒之余,分头要去搜捕凶手,以便报仇。话说完后,提婆菩萨方才安然示寂。
不随波逐流 不随波逐流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曾转生为一统治众多小国之国王,虽如理如法主持国政,但因众生业力所感,治下国家依然饱受旱魔侵袭、长时不降滴雨。国王深深为其感到悲哀:此类人尽是随波逐流之辈,自己却毫无观察能力,还要对别人妄说不善之道。后当月称生病之时,妻子与日月都对他置之不理。遭亲人遗弃后,倒是一仆女四处觅药,并照顾月称日常起居。不管母亲如何不满,随时间流逝,日月家中还是日渐衰败起来。
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远离散乱方成禅定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此婆罗门不喜散乱之地,他专程前往...歌屋地方,择一寂静地精进苦行、严持禁戒。帝释天正欲赐其悉地,闻言不禁深感满意且赞叹。因此我等当知,真正欲成就禅定,必须远离一切散乱,非如此则不足以成就。
假装跛哑的太子 假装跛哑的太子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势力强大,并令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从落地之时起,他便开始假扮成跛子。在太子降生当日,尚有五百大臣之子也同时诞生。因水生又跛又哑,他之姓名于是日益被人遗忘,众人都称其为哑跛。但太子此次则缄口不语。刽子手迅疾将太子再次交给国王,并言太子已开口讲话。哑跛与五百童子准备好大批财物后,便一起前往仙人处出家学法。
弥勒菩萨,我们处事的好老师 弥勒菩萨,我们处事的好老师现代人常因人际关系紧张,感到心理负担很重,或人生的压力太大,我们有没有想到从自己这边行动起来,化解人际关系的冲突?弥勒菩萨有着许多令人敬服的特质,他「豁达大度」的肚量为我们所共知。弥勒菩萨教我们处人、处事均要大度一些。我们还应该效法弥勒菩萨笑口常开的个性,并学习他用积极开朗的态度面对一切问题。
烈火中的莲花——昙摩钳本生 一想到派出去求法的使者都空手而返,锦衣玉食、歌舞昇平的宫廷生活,只让苦闷的心情更加低沈。王子立刻转身冲向大门,毕恭毕敬地将这名自称有法可说的婆罗门请入大殿。婆罗门毫不谦让地一...坐下。然而心意坚决的王子,挣脱两人的臂膀,奋然跳下火坑。火坑突然间在众人的泪雨中,化成一方香洁的莲塘。正中央金光灿烂的莲花上,端坐微笑的,正是众人爱戴的王子。
欢喜讚歎自利利他 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舖地、解髮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讚歎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
佛现帝释形化婆罗门 太子自立为王后,满心欢喜,命令臣民广设佳餚,邀请千百位婆罗门前来应供,并于当中规定大众:自今以后,不得至佛陀所在之处听经闻法。婆罗门听了之后,便不敢再去精舍听佛陀开示。悲悯众生的佛陀观察到婆罗门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化身帝释天王,从天而降,莅临婆罗门的聚会。婆罗门们满怀感恩,準备了佳餚美食供佛及僧。
修福无厌,成道胜缘 佛在舍卫国时,一日,得知城中有因缘成熟之人即将得度,于是带着侍者阿难入城乞食。释迦牟尼佛在修行的过程中,运用每一世不同的因缘广集福德资粮──若为在家居士则布施供养、若作比丘便为僧团执事,捍苦耐劳服务众僧,即使成佛也不捨穿针之福。
佛食马麦宿缘 弟子们纷纷入城托钵,但三天都乞不到任何食物,唯有遇到一位养马人,将马所食用的麦量减少,以供养佛陀及五百比丘。世尊食前祝愿后,因为佛陀的德行,难以下嚥的马麦变成了美味可口的麦仁粥。经过这场境遇,弟子们十分不解,为什么万德庄严的世尊,也会有沦落食马麦的一日呢?当时我没有说佛陀应吃马麦,只说这些比丘们该吃,所以现在吃到的是麦仁,而你们附和的时候因说了佛陀与弟子们也应共同吃马麦才是,所以你们吃到的是麦糠。